火燒島上的十字囚禁地
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設立於1972年至1987年,隸屬國防部,位於今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同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舊址:公館村6鄰流麻溝15號,現為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占地約兩公頃。綠島感訓監獄係因臺東泰源監獄爆發「泰源事件」,而於綠島當時已停止使用的「新生訓導處」西側規劃興建一新式監獄,為一九七○至八○年代戒嚴時期專供執行重刑及案情特殊之叛亂犯的監獄。
綠島,位於臺東市以東約33公里的太平洋上,面積僅16.2平方公里,人口約2,700人,地質為火山集塊岩構成,故舊稱「火燒島」。1949年,戰後全島植樹綠化,故改名「綠島」。綠島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環境,故在日治時期1911年至1919年(明治四十五年至大正八年)為隔絕犯罪者即在此設立「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讓犯人放牧為生,因逃脫困難而自生自滅。
戰後,國民政府在綠島分別設立三處監禁矯正機關:
▲綠洲山莊十字放射型牢房之側景(出處:「臺東觀光旅遊網」網站)
被歲月埋逝的受難者
綠島感訓監獄屬典型的高牆封閉式監獄,背山臨海,監舍稱八卦樓,呈十字放射狀,採賓州式監獄的設計,便於中央監控管理。監舍共四棟,一棟兩層,分為八區,各有大小牢房52間,多數受難者拘押在一樓,二樓則用來關押身分特殊者。監獄有四個放封區,另有戒護/醫療室、獨居房、廚房、倉庫、禁閉室,並於行政大樓設有親友面會室。
1972年綠島感訓監獄竣工後,便從景美看守所、泰源監獄押送第一批三百多名的政治犯移監至此,而押解至綠島感訓監獄的叛亂犯,多為經宣告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囚禁人數最高多達五百人,郭振純、鍾謙順、蔡財源、柏楊、黃英武、陳映真、柯旗化、陳三興、陳三旺、陳明發、楊碧川、魏廷朝、施明德、呂秀蓮等人都曾被關押至此。
綠洲山莊羈押的為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犯,包含不同立場的白帽仔(推動臺獨)跟紅帽仔(推動社會主義統一),著名的受難者有柏楊、郭振純、陳映真、柯旗化等人。根據口述,牢房為四坪大小,拘禁十人左右,由於空氣潮濕,海風強烈,醫療設備缺乏,容易罹患關節炎等疾病,病逝獄中的有54人。「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人權紀念碑上由柏楊所提的碑文,見證了遙遠的「火燒島」上,受難者被埋逝的歲月。
▲紀念園區內的犯人蠟像,係根據當時受難者歐陽劍華所繪的人體素描製作,重現當時牢房內的關押景象(出處:「臺東觀光旅遊網」網站)
從傾軋人權的政治監獄到提倡人權的紀念園區
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除實施全國大減刑,百名政治犯陸續以假釋、提前結訓、保外就醫等名義出獄。1987年解除戒嚴,綠島感訓監獄尚存的三十多名政治犯移至中寮村的臺灣綠島監獄繼續服刑,綠洲山莊改名國防部綠島監獄,1988年移交警總綠島指揮部。1990年5月5日,涉及郵包炸彈案的王幸男假釋獲准,坐滿13年5個月的牢獄,跨出綠島感訓監獄大門,成為最後一位離開綠島的政治犯,臺灣的政治犯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1997年至2000年原址撥交法務部,作為綠島監獄綠洲分監。
1997年起施明德等十六位立法委員提案,要求保留綠洲山莊並設置史蹟館。2000年法務部移交交通部觀光局接辦,2001年設立人權紀念碑,2002年12月10日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於世界人權日啟用。2006年由交通部觀光局移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改制文化部)接辦,期間數度更名,2014年登錄為文化景觀類文化資產,2018年正式定名為「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園區主要保留戒嚴時期的三個監禁空間:1951年至1965年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警備總部新生訓導處」(莊敬營區),1972年至1987年的「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綠洲山莊),1965年至2002年的「警備總部感訓第三總隊/綠島技能訓練所」(進德山莊)。園區占地約32公頃,從綠島鄉公館村的公館鼻開始,包括將軍岩、人權紀念公園、綠洲山莊、莊敬營區、進德山莊,直至燕子洞的第十三中隊公墓,紀錄歷史變遷並體驗空間轉變下的人權發展。
▲綠洲山莊入口(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綠洲山莊空拍圖(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