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件尺寸長75.5公分、寬52.7公分、高0.01公分。本件名稱應修正為「鈎蟲生活史掛圖」,本件介紹鈎蟲寄生的路徑,最終將寄生於人體小腸,其病症為身體消瘦、貧血與皮下水腫。為使人民瞭解鈎蟲的幼蟲在人體內的遊走的途徑,本件也介紹鈎蟲概論、分布、型態及生活史,以及診斷治療與預防措施,並繪製成圖像,輔以簡單文字說明。本件主要提到鈎蟲在中國蘇州、吳興一帶稱為「桑葉黃」,四川人稱為「苕疙瘩」,一般農人則稱為「吃食懶黃病」,多分布於蠶桑區與礦區,估計當時世界上約有4億5千7百萬人染病。鈎蟲於中國地區應僅有十二指腸鈎蟲及美洲鈎蟲,為預防釣蟲寄生,當時臺灣政府宣導應養成不隨地大小便及穿鞋的習慣,若需治療大量病患則應謹慎處理糞便。 2.鈎蟲,現多以「鉤蟲」二字呈現,鉤蟲屬於腸道寄生蟲的病原體之一,腸道寄生蟲病主要分原蟲和蠕蟲兩類,而鉤蟲寄生屬於蠕蟲感染的一種。在臨床症狀上,感染一般線蟲(如蛔蟲、鉤蟲、鞭蟲等)可能出現包括腹部不適、腹瀉、嘔吐、營養不良及體重減輕等症狀,如體內有大量感染,更可能造成腸道阻塞、貧血、膽管阻塞及發炎等併發症。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