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銅觀音立像,兩雙手分作合掌及法說印,寶冠台土有十一張佛面,正中者突出於頂,彷彿肉髻。頂上十尊佛面以剛硬的橫線刻出,環繞於頭頂,雙目平視,五官線條清晰,臉型福圓,袈裟自雙肩垂下,袒右胸,於腰際自然垂下,連結成一三角形於膝蓋間,無配戴裝飾,直立於劃有蓮瓣紋的小蓮座,依體態而言,帶有日本金銅佛特有的渾圓及孩童般頭大身小的比例。而大約在中國唐朝武則天時期,十一面觀音的造像大量流行。密教系統的菩薩像以觀音最早,而變化觀音中又以十一面觀音的經典及造像最早出現。「十一面」這個來源,依據梵文本,普門品章名的意思是臉朝向各方面,普聽眾生疾苦,觀音面朝十方法界眾生,加上原有的臉,便成為十一面。然另有學者認為其源自濕婆神(大自在天)的嗔怒慈悲等三種表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