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冊,是用美玉模仿古代書寫用的竹簡製作的玉質簡冊。這件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於泰山旁的社首山(今日稱為「蒿里山」)舉行禪禮所用的玉冊及全組共五十二片玉嵌片,其質地都是蘊於崑崙山,採自和闐的白色閃玉(nephrite);玉冊共十六條長簡,上下兩端有橫向小穿,可用金屬絲串連。正面雕刻再泥金共二二八字,內容為皇帝祭地祇時在典禮中宣讀的祭文。嵌片中的四十片,可組成八組,六組雕琢龍紋與捲雲紋,另二組除龍紋與捲雲紋外,還雕有成對鳳紋,這些應是貼飾在玉匱表面的飾片;其它則有十條或長或短的裝飾片,和兩件各刻有五道凹槽的「玉檢」。在禪禮完成後,皇帝要將玉冊疊放入玉匱中,再用塗了金泥的繩索環繞五圈,每圈卡入玉檢中的一個凹槽,最後用金泥封住纏繩末端,用「受命寶」,也就是璽印印封之。再將封好的玉匱放入大型方石鑿製的石內,最後用五色土將石圜封於祭祀現址。 據《宋史》〈志‧禮‧吉禮〉、《宋會要》〈禮二十二〉等資料,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2),唐玄宗〈禪地玉冊〉及玉璧已出土,因此宋太宗有意舉行封禪典禮並製作了玉冊,卻因宮殿失火而作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將唐冊埋回原處,又在原址上方築壇舉行禪禮,所用玉冊前朝已備,只需加刻祝禱文辭。 民國二十年(1931),馬鴻逵將軍的部隊在蒿里山上清理炸毀的塔基時,發現埋有宋冊與唐冊。將軍將兩份玉冊攜至美國,民國六十年,馬夫人遵將軍遺囑將之送回台灣,經先總統蔣公撥交本院典藏。 以「民意」為依歸的「天」既是人間帝王的庇佑者,也是監督者。「封禪玉冊」正是華夏文化中「敬天法祖」「以德配天」政治哲理最具體的表徵。歷代帝王封禪所用玉冊,目前僅有唐玄宗、宋真宗禪地玉冊存世,其中宋冊係真玉琢製並有完整全套嵌片;係一手史料,可補歷史記載之闕如,也是本院在百年內入藏品中最重要的國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