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尺寸本幅一至七十八 / 26.3x16.3 / 本幅七十九至八十 / 26.3x16.3 / 本幅八十一至八十四 / 27.6x18.1 / 本幅八十五至八十八 / 28x18.4 / 本幅八十九 / 30x34.5 / 全幅 / 30x34.5
題跋資料題跋 / 王璵似 / 本幅七十九至八十一 / 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中秋後二日。王璵似魯珍氏夜半記。 / 行書 / 世所寶重分隸書。皆在漢桓靈時。而靈帝時為多。此碑出於桓帝建和二年。則蕩陰令碑之後。惟此碑為最古。蕩陰令碑豐而秀。此碑瘦而勁。尤近篆法。於轉折處見其筆姕。於屈曲處見其腕力。於大小參差處見其率樸。所可恨者。搨本年遠。裝裱弗工。剪裁浸濡。有傷體製。及剜補數字。錯忤重疊。嚮眀睨視。其筆畫多在墨漬中。又恨妄一女曹兒子用粉塗抹。字遂翳迷難辨耳。故友楊笠雲工分隸。藏古蹟最多。鄉曾觀此碑於其家。未悉端委。後予來鶴亭。偶得此本。今年夏多病。坐臥北窗。乃究心考辨得□□。喜不能寐。屢得屢喜。病以是減。始知為漢楊司隸開斜谷碑。斜谷褒斜谷也。漢高所燒棧道是也。北口為斜水。南口為褒水。水出衙嶺山。碑文所謂綏億衙疆也。斜碑作余。鄭氏禮記注云。予古余字。以此知漢世余字不專作予音。故蹔為斜字。省文耳。古時字少。假借通用者多。如碑中以罵代焉。廎代傾。遰代滯。遼代寮。慨可知已。水經注云。褒水又南。歷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尉楊厥之所開。桓帝建和二年。漢中太守王升嘉厥開鑿之功。琢石頌德。為石牛道。來敏本蜀論云。秦惠王用石牛計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廣之矣。年代姓名與碑符合。而酈注太中大夫諸錯誤。反以是碑相正。以此依緣想像。得其條理。其間文義弗貫者十之一。而字之確不可辨者十數耳。不既畼然矣哉。雖然先大夫為閬中太守。道出褒斜。於時予四經其地。不聞所謂司隸碑者。倘今不見此本。則水經注瞥肰一過。在有無恍惚之間。而漢人之以篆筆為隸體者。不敢謂今世尚存也。嗚呼。碑舊為駢邑馮氏家物。後歸笠雲兄。又歸其人張公。張公讓奇割愛。又以遺予。二十年閒三易其主。皆寶惜如商周鼎彝。所以完好如故。其後流轉所至。幸不壞於水火。而遇讀書好古之人。則造物為無憾矣。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中秋後二日。王璵似魯珍氏夜半記。 / 題跋 / 張侗 / 本幅八十二 / 其人侗叩 / 行楷書 / 此冊獲于笠雲先生子林霞者。其人不貯之其樓。而歸之魯珍。有以也。有以也。其人侗叩。 / 題跋 / 張侗 / 本幅八十二 / 丁丑夏日其樓主人張侗石民再識 / 行楷書 / 越三年。魯珍厭世去。此冊復貯之其樓。一日一藏大士奚公見之。拈鬚微笑若有所思。問故。以斜谷蕩陰令兩碑皆一藏中物。蕩陰令固在此冊。不知何時淪落人間世。一如干將莫邪翱翔悲鳴。歲久不當合耶。其人聞之。衣冠西向。再拜授之。奚公袒右肩露頂。東向再拜受之。丁丑夏日其樓主人張侗石民再識。 / 題跋 / 高得 / 本幅八十三 / 膠西高得恭書 / 行書 / 奚公善詩。尤工分隸。此冊為舊所珍藏。無何失去。沉浮人世三十年。復歸囊笥。劍合珠還亦一奇也。膠西高得恭書。 / 題跋 / 張雯 / 本幅八十三 / 鶴亭張雯 / 楷書 / 楊司隸開斜谷碑。散落人間。鮮有能句讀者。閱千餘年。見收於奚大士。笠雲先生。魯珍先生從而敘次之。再千餘年。人得以知大士兩先生者。知楊司隸也。鶴亭張雯。 / 題跋 / 李堯臣 / 本幅八十三至八十四 / 淄川李堯臣希梅書 / 行書 / 斜谷碑。希世奇寶也。舊與蕩陰令碑同于藏于一藏大士。後斜谷碑獨歸水心二十餘年。張石民購得之。以贈魯珍。魯珍沒。是帖隨孥而西。不知落何人手。石民又多方倩人購回。丁丑秋。奚公過鶴亭。因出示。遂視而笑。石民曰。吾知公笑矣。遂題而贈之。嗚呼。隸之不行於世也久矣。非方外博雅君子不之賞。非方外博雅君子亦不之學也。吾於此益想二公高致。而石民屢購而不自有。尤不可及云。淄川李堯臣希梅書。 / 題跋 / 畢曰澪 / 本幅八十四 / 丁丑秋日畢曰澪書 / 隸書 / 余谷碑傳本絕少。此本雖剝落不完。而神理樸茂。猶傳漢人以篆筆作隸之一斑。奚公不早珍秘。賴諸君博雅護持。于恍惚存亡間。卒得完歸奉也。獨恠笠雲摩挲三十年不一題識。以待魯珍。何耶。予不識石民。即此兩番解贈。亦略見石民。丁丑秋日畢曰澪書。 / 題跋 / 張篤慶 / 本幅八十四至八十五 / 丁丑(西元一六九七年)秋日淄川法外弟張篤慶題於也宜草堂 / 楷書 / 宣示帖失於過江。告誓文藏于鴟尾。蘭(庭)(點去)亭記玉匣出于千年。樂毅論爨煙灰於一旦。物之廢興成毀。豈偶然哉。斜谷碑與曹景完碑皆漢隸之表表者。而此本傳自奚師。閱人者五六而終歸奚師。始信神物固有定數。剎那間便是六十小刼。奚師又安得執之為常住寶冊也。我與奚公亦□頂禮片時。聽神物之往來於閻浮世界可也。丁丑(西元一六九七年)秋日淄川法外弟張篤慶題於也宜草堂。 / 題跋 / 玉海 / 本幅八十五 / 己卯二月望日淄角清涼寺方丈燈下海書 / 楷書 / 栗尾蠆尾釵腳蠅腳漏痕沙痕蛛絲游絲。此帖俱備。西京去嬴政未遠。故法隸尚存篆意。試觀青龍黃鹿數字。如小兒以梃畫埊。屈曲作菽芽艸根。使宓皇未生。一畫未畫。文字或不在八法六法。如後世遞遞相變也。余不知書。故澷承奚法兄命評之。亦等之盲者捫彛器。而認窾誌於黑夜尔。己卯二月望日淄角清涼寺方丈燈下海書。 / 題跋 / 訒菴(姓名待考) / 本幅八十六 / 立秋日訒菴漫識 / 行書 / 昌黎之畫僅存其記。豐城之劍終躍龍津。是知物各有主。非人莫屬。離合有數。非時亦莫屬也。斜谷碑為奚公舊物。胡不守之令勿失。聽其一入於水心。再入於石民。再入於魯珍。且投之無知之手。而幾幾乎泯滅焉。迨石民公再購之。再有之始。緣奚公之咲而歸之。三十年間幾為轉移。而珠還璧合乃在此日耶。箇中機緣。奚公不知也。諸君不知也。石民亦不得而主之也。豈偶然哉。豈偶然哉。世之相須殷。而相遇親。而相遇踈者。又獨斜谷碑為然哉。立秋日訒菴漫識。 / 題跋 / 本幅八十七至八十八 / 楷書 / 右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隸額在興元咸威宗建和二年。漢中太守王升立碑云。司隸校尉楊君厥字孟文。水經及歐趙皆謂之楊厥碑。蜀中晚出楊淮碑云。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始知兩碑皆以厥為語助。此乃後政頌其勳德。故尊而字之。不稱其名。順帝紀延光四年。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余路。盖從其所請也。子午者長安正南名。褒余者漢中谷名。高祖開石門。史策不書。亦見鄟閣。平帝時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遂通子午。永平之詔。史亦闕文。安帝永初元年。先零叛。斷隴道。寇三輔。入益州。殺漢中守。乃橋梁斷絕時也。自明帝永平四年通石門。至永初幾五十年。自永初褒余斷絕。至延光四年。凡五十年。水經云。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即秦人取蜀之石牛道。楊君因而廣之。蜀都賦岨以石門是也。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南歷褒口。北出斜谷。鄧騭傳元二之災注云。元二即元元也。古書字當在(點去)再讀者。即於上字之下為二字。言此字當兩度言之。後人不曉遂讀為元二。或同之陽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岐州石皷銘。凡重言者皆為二字。明驗也。趙氏云。此碑有曰。中遭元二西戎虐殘。橋梁斷絕。若讀為元元則為不成文理。疑當時自有此語。漢注未必然也。予按。漢刻如北海相景君及李竣夫人碑之類。凡重文皆以小二字贅其下。此碑有烝烝明明蕩蕩世世勤勤亦不再出上一字。然非若元二遂書為大二字也。又孔耽碑云。遭元二轗軻。人民相食。若非元(元)(圈去)二則下文不應。又言人民漢注之非明矣。王充論衡云。今上嗣位元二之間。嘉德布流。三年零陵生芝草五本。四年甘露降五縣。五年芝復生。六年黃龍見大小。凡八章。帝紀所書。建初三年以後龍芝甘露之瑞皆同。則論衡所云元二者。盖謂即位之元年二年也。鄧君傳云。永初元年夏涼部畔。羗搖蕩西州。詔騭將羽林軍五校士擊之。冬徵騭班師迎拜為大將軍。(帝紀。班師在二年十一月。傳有脫字。)(小字註)時遭元二之災。人士荒飢。盜賊郡起。四夷侵畔。騭崇節儉。罷力役。進賢士。故天下復安。四年以母病求還侍養。則此傳所云元二者。亦謂元年二年也。安帝紀書兩年之間。萬民飢流。羗貊叛戾。又與傳同。此碑所云。西戎虐殘。橋梁斷絕。正是鄧騭出師時。則史傳碑碣皆與論衡合。建初者。章帝之始年。永初者。安帝之始年。乃知東漢之交。所謂元二者如此。碑以余谷為斜谷。充為衝。詆為抵。歮為澁。蔭為陰。遼為寮。𢅷狩為□獸。衙為禦。縱為蹤。□為喜。𧂐為積。西成為西城。□即鬲字。𡒎為塗。□即斷字。胳即磐字。遰即滯字。𥃷即碍字。𢛫即惡字。䕬即疆字。𢉸即恢字。醳即釋字。□即繼字。 / 題跋 / 譚澤闓 / 本幅八十九 / 壬戌(西元一九二二年)臘月五日和煖如春。晨起錄記。瓶齋。 / 行楷書 / 朱時齋楊旭齋來看石門頌。因追述癸未甲申舊游。話及蔣伯生周通甫楊徵(卿)(點去)和朱季直張淥卿及仲弟子毅皆成古人。淒然有作。石門頌者。藉書園舊藏。共四幅。流落散失。陳晉卿得第四幅。留置吾齋。既而楊旭齋以首二幅來。李子青以第三幅來。遂成全璧。余於乙酉春得奚林和上所藏石門頌及張黑女銘。忽忽三十五年矣。憶昔余年廿四五。隨侍使節至齊魯。藉書園與燕園鄰。始識伯生及通甫。淥卿季直摹古印。徵和銳志習書譜。余偕仲弟正年少。跌宕其間上下古。漸染金石文字味。四十年來成肺腑。晚年更作歷下游。乾嘉餘韻留尊俎。(翁覃谿阮儀徵桂未谷黃小松李鐵橋孫關如諸老搜考金石蹤跡多在山左)(小字註)。訪古時尋白雪樓。尋詩屢泛青荷渚。殘書破帖偶一收。非復少年勤記覩。石門頌出籍書園。當日園名動當寧。純廟方開四庫館。主人與窺東壁府。(書倉先生)(小字註)。藏書多種入宸鑑。名牌古碣裝成簿。孫曾繁衍苦飢貧。未免縹緗歸市估。此拓尚是前代墨。想見珎藏等鐘呂。幾時散落不聯綴。有似鴛鴻失儔侶。三君有得皆自秘。碎璧斷圭誰問取。不圖次弟來吾齋。劍合珠還神鬼許。卅年前得宋打本。來並南陽張黑女。四幅在壁冊在几。尹刑相望矜眉嫵。鵲華秋色黯將別。濼社人文誰更主。平生肆力在書律。氈蠟蒐尋徧寰宇。東京石墨皆我師。臂挽雖衰勇猶賈。徵和有子季直兄。許共談碑資掌拊。古人精神盖非遠。二千年間猶仰俯。因茲片楮棖觸多。早歲才流去如雨。歲辛酉除夕。余收得蝯叟舊藏石門頌袱。當有手題。字中亦有校正處。後有成槫跋。知為奚林和尚物。今偶讀東洲詩。乃知與黑女同時所得。且定為宋打本。奚林所藏乙瑛最有名。號世間第一本。宜其鑑賞之不凡。藉書園四幅余亦得見之。今歸湘潭楊仲子。往亦未知為朙拓也。黑女尚在何氏。其後人吝萬金不肯出。而此本竟入余篋。不知何時復得劍合珠還。聯几並賞耳。壬戌(西元一九二二年)臘月五日和煖如春。晨起錄記。瓶齋。
印記資料收傳印記 / 成博(重一) / 收傳印記 / 奚林氏(重一) / 收傳印記 / 奚 / 收傳印記 / 侗印 / 收傳印記 / 石民 / 收傳印記 / 同人侗 / 收傳印記 / 自偏草堂 / 收傳印記 /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 收傳印記 / 隱西尋者 / 收傳印記 / 東洲草堂 / 收傳印記 / 何紹基印(重一) / 收傳印記 / 子毅 / 收傳印記 / 何紹業印 / 收傳印記 / 譚澤闓校訂金石文字 / 收傳印記 / 曾藏茶陵譚氏天隨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