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希堂法帖(十八) 冊 元趙孟頫書太平興國禪寺碑

跟三希堂法帖(十八) 冊 元趙孟頫書太平興國禪寺碑有關的相片,共6張
跟三希堂法帖(十八) 冊 元趙孟頫書太平興國禪寺碑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三希堂法帖(十八) 冊 元趙孟頫書太平興國禪寺碑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三希堂法帖(十八) 冊 元趙孟頫書太平興國禪寺碑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三希堂法帖(十八) 冊 元趙孟頫書太平興國禪寺碑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三希堂法帖(十八) 冊 元趙孟頫書太平興國禪寺碑有關的相片,第5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三希堂法帖(十八) 冊 元趙孟頫書太平興國禪寺碑

大元敕賜袁州路大仰山重建太平興國禪寺碑。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詔同脩國史臣程鉅夫奉敕撰。皇元有天下佛法益尊。大天下名山思致崇極。以稱德意。皇慶元年袁州大仰山重建太平興國禪寺成。有司圖上其事。詔加封開山祖師小釋迦。曰慧慈靈感昭應大通正覺禪師。二神曰顯德仁聖忠佑靈濟廣慶王。曰福德聖仁忠衛康濟順慶王。命詞臣發揚烈休。勒垂堅珉。臣鉅夫謹按。唐宰相陸公希聲塔銘。師名慧寂世。韶州族葉氏。文宗朝從溈山大圓師。悟曹溪心地。直指之奧。又從國師忠和尚得玄機境智之妙。又按宜春圖經。會昌元年師來自郴。遇二白衣神。指其地居之。蓋方是時國王侮蔑佛法。學徒陵遲。幾不自立。而師應七葉之運龍縱此山。歷歲數百。其道大暴於天下。斯亦奇矣。神蕭姓伯。大分次隆。初宅水上游。忽夜半風雨遷廟于堵田。漢晉以來。獲淖高原為田。或助官軍弭盜。禦菑捍患。神恠不可度。已迄今。水旱疾疫之禱。輒響應廟而祀者。幾半天下。非聰明正直能若是耶。神得師而化。乃弘師得神。而道益彰。故合祠於師之室。封秩必俱。大德癸卯冬十有二月乙亥寺灾。明年長老希陵圖復厥宇。冰涉暑陟不懈。輸幣薦貨者川至。為殿閣各四。樓亭各二。堂六祠一。若方丈眾寮。若門廡軒庭。若庘庫庖湢。以區計廿有八。丹碧煥粲。制度宏密。廣員倍于舊而加美焉。攢峰突幛。靈潭徤瀑。風景不改于昔而增勝焉。十方來者。莫不驚異讚嘆。惝怳四顧而忘歸。又建栖隱禪院于城南門。為出入祝釐之所。噫。勤矣陵何氏世以儒顯金華。去為釋嗣雪巖欽師之學。為臨濟十八葉孫。外弘而內峻。學禪而行律。故施諸其徒。則尊嚴整齊。而學成者眾。示諸行事則感動。聽信而業樹者隆。凡三錫命曰。大圓佛鑑禪師。於戲是道也。藏用(體點去)於體。則靜無不為。推體而用。則動無不虛。慧慈以之承六祖開名山。二神以之輔有道。惠四方。佛鑑以之廓教基弘法緒。其致顯累朝宣光。聖代北儕岱華南友衡廬歸乎。大江之右。微而著。毀而完。豈徒然哉。繫之辭曰。維大仰山。周八百里。據楚之袁者。昔有神人伯仲赫靈廟食其間。在唐武宗粵小釋迦至自郴山。歷澗絕谷。神獻異境。瓶鉢以安。躪危躒難。道喪不悖。既固既完。湜湜曹溪。益濬而疏。流為大川。畎滌澮決。廣洽混冥。會于一源。道得其正。地得其勝。來學日繁。後五百年。室燬徒隳。適啟聖元。莫盛匪今。莫高匪禪。或鎸而刓。乾乾佛鑑。統壹儒釋。有光厥先。揚溈激濟。惡衣糲食。以示學人。學人若林。直指其心。有覺有聞。表正失惑。遐邇丕變。順風駿奔。崇構拓阯。高朗博碩。如祇陁園。青山為城。白雲為屯。翼翼言言。繇甲底壬。克潰厥成。孔勩且勤。職司上言。天子嘉之。景命攸敦。於赫慧慈。洎于大神。鼎峙齊尊。靈宮既抗。休號允鑠。尚迪恩綸。天經地寧。保有無彊。壽我聖君。太史稽首。播頌萬億。永殿山門。集賢侍讀學士正奉大夫臣趙孟頫。書并篆額。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立故宮博物院(舊)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趙孟頫
書體
楷書
裝裱形式
冊(摺裝‧方幅式)
數量
一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集叢號-件
04
集叢號-開
20-25
集叢號-幅
39-49
集叢號-類型
附件
質地
本幅 / 紙
印記資料
收傳印記 / 天籟閣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印 / 收傳印記 / 子京 / 收傳印記 / 北平孫氏 / 收傳印記 / 硯山齋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 黃杰先生遺贈文物目錄,頁172 / 收藏著錄 / 林志鈞,〈三希堂帖考〉,《帖考》,(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頁38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