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台碑墨拓本

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台碑墨拓本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台碑墨拓本

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篆額)。孝經序。(御製序並注及書。皇太子臣亨奉敕題額)(小字注)朕聞上古。其風樸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於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是知孝者德之本歟。經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朕常三複斯言。景行先哲。雖無德教加於百姓。庶幾廣愛形於四海。嗟夫。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況泯絕於秦。得之者皆煨燼之末。濫觴於漢。傳之者皆糟粕之餘。故魯史春秋。學開五傳。國風雅頌。分為四詩。去聖逾遠。源流益別。近觀孝經舊注。蹖駮尤甚。至於跡相祖述。殆且百家。業擅專門。猶將十室。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殊軌轍。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為義。義以必當為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安得不翦其繁蕪而撮其樞要也。韋昭。王肅。先儒之領袖。虞翻。劉邵。抑又次焉。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注。在理或當。何必求人。今故特舉六家之異同。會五經之旨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分註錯經。理亦條貫。寫之琬琰。庶有補將來。且夫子談經。志取垂訓。雖五孝之用則別。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於疏。用廣發揮。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仲尼居。(仲尼。孔子字。居。謂閒居。)(小字注)曾子侍。(曾子。孔子弟子。侍。謂侍坐。)(小字注)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聖德之主。能順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則上下臣人和睦無怨。)(小字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參。曾子名也。禮。師有問。避席起答。敏。達也。言參不達。何足知此至要之義。)(小字注)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為德本。)(小字注)教之所由生也。(言教從孝而生。)(小字注)復坐。吾語汝。(曾參起對。故使復坐。)(小字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父母全而生之。己當全而歸之。故不敢毀傷。)(小字注)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揚後世。光榮其親。故行孝以不毀為先。揚名為後。)(小字注)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言行孝以事親為始。事君為中。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小字注)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詩大雅也。無念。念也。聿。述也。厥。其也。義取恆念先祖。述脩其德。)(小字注)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博愛也。)(小字注)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廣敬也。)(小字注)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刑。法也。君行博愛廣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惡其親。則德教加被天下。當為四夷之所法則也。)(小字注)蓋天子之孝也。(蓋。猶略也。孝道廣大。此略言之。)(小字注)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甫刑。即尚書呂刑也。一人。天子也。慶。善也。十億曰兆。義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賴其善。)(小字注)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諸侯列國之君。貴在人上。可謂高矣。而能不驕。則免危也。)(小字注)制節謹度。滿而不溢。(費用約儉。謂之制節。慎行禮法。謂之謹度。無禮為驕。奢泰為溢。)(小字注)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列國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言富貴常在其身。則長為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小字注)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恐懼。兢兢。戒慎。臨深恐墜。履薄恐陷。義取為君。恆須戒慎。)(小字注)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僭上偪下。)(小字注)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法言。謂禮法之言。德行。謂道德之行。若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小字注)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小字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小字注)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禮法之言。焉有口過。道德之行。自無怨惡。)(小字注)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三者。服。言。行也。禮。卿大夫立三廟。以奉先祖。言能備此三者。則能長守宗廟之祀。)(小字注)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懈。惰也。義取為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也。)(小字注)士章第五。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資。取也。言愛父與母同。敬父與君同。)(小字注)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言事父兼愛與敬也。)(小字注)故以孝事君則忠。(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則為忠矣。)(小字注)以敬事長則順。(移事兄敬以事於長。則為順矣。)(小字注)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能盡忠順。以事君長。則常安祿位永守祭祀。)(小字注)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忝。辱也。所生。謂父母也。義取早起夜寐。無辱其親也。)(小字注)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舉事順時。此用天道也。)(小字注)分地之利。(分別五土。視其高下。各盡所宜。此分地利也。)(小字注)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身恭謹則遠恥辱。用節省則免飢寒。公賦既充則私養不闕。)(小字注)此庶人之孝也。(庶人為孝。唯此而已。)(小字注)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無此理。故曰未有。)(小字注)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參聞行孝無限高卑。始知孝之為大也。)(小字注)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經。常也。利物為義。孝為百行之首。人之恆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為義也。行。下孟反。下同。)(小字注)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則天地。亦以孝為常行也。)(小字注)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法天明以為常。因地利以行義。順此以施政教。則不待嚴肅而成理也。)(小字注)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見因天地教化人之易也。)(小字注)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君愛其親。則人化之。無有遺其親者。)(小字注)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陳說德義之美。為眾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小字注)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君行敬讓。則人化而不爭。)(小字注)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小字注)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小字注)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赫赫。明盛貌也。尹氏為太師。周之三公也。義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小字注)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言先代聖明之主。以至德要道化人。是為孝理。)(小字注)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小國之臣。至卑者耳。主尚接之以禮。況於五等諸侯。是廣敬也。)(小字注)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萬國。舉其多也。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懽心。則各以其職來助祭也。)(小字注)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理國。謂諸侯也。鰥寡。國之微者。君尚不敢輕侮。況知禮義之士乎。)(小字注)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諸侯能行孝理。得所統之懽心。則皆恭事助其祭亨也。)(小字注)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理家。謂卿大夫。臣妾。家之賤者。妻子。家之貴者。)(小字注)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卿大夫位以林進。受祿養親。若能孝理其家。則得小大之懽心。助其奉養。)(小字注)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亨之。(夫然者。然上孝理皆得懽心。則存安其榮。沒享其祭。)(小字注)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上敬下懽。存安沒享。人用和睦。以致太平。則災害禍亂無因而起。)(小字注)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言明王以孝為理。則諸侯以下化而行之。故致如此福應。)(小字注)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覺。大也。義取天子有大德行。則四方之國順而行之。)(小字注)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參聞明王孝理。以致和平。又問聖人德教。更有大於孝否。)(小字注)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異於萬物也。)(小字注)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者。德之本也。)(小字注)孝莫大於嚴父。(萬物資始於乾。人倫資父為天。故孝行之大。莫過尊嚴其父也。)(小字注)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謂父為天。雖無貴賤。然以父配天之禮。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小字注)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后稷。周之始祖也。郊謂圜丘。祀天也。周公攝政。因行郊天之祭。乃尊始祖以配之也。)(小字注)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也。周公因祀五方上帝於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小字注)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君行嚴配之禮。則德教刑於四海。海內諸侯各脩其職來助祭也。)(小字注)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言無大於孝者。)(小字注)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親。猶愛也。膝下。謂孩幼之時也。言親愛之心。生於孩幼。比及年長。漸識義方。則日加尊嚴。能致敬於父母也。)(小字注)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因其親嚴之心。敦以愛敬之教。故出以就傅。趨而過庭。以教敬也。抑搔癢痛。縣衾篋枕。以教愛也。)(小字注)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聖人順群心以行愛敬。制禮則以施政教。亦不待嚴肅而成理也。)(小字注)其所因者。本也。(本謂孝也。)(小字注)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嚴。又有君臣之義。)(小字注)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父母生子。傳體相續。人倫之道。□□(莫大)於斯。)(小字注)君親臨之。厚莫重焉。(謂父為君。以臨於已。恩義之厚。莫重於斯。)(小字注)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言盡愛敬之道。然後施教於人。違此則於德禮為悖也。)(小字注)以順則逆。民無則焉。(行教以順人心。今自逆之。則下無所法則也。)(小字注)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善。謂身行愛敬也。凶。謂悖其德禮也。)(小字注)雖得之。君子不貴也。(言悖其德禮。雖得志於人上。君子之所不貴也。)(小字注)君子則不然。(不悖德禮也。)(小字注)言思可道。行思可樂。(思可道而後言。人必信也。思可樂而後行。人必悅也。)(小字注)德義可尊。作事可法。(立德行義。不違道正。故可尊也。制作事業。動得物宜。故可法也。)(小字注)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容止。威儀也。必合規矩。則可觀也。進退。動靜也。不越禮法。則可度也。)(小字注)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君行六事。臨撫其人。則下畏其威。愛其德。皆放象於君也。)(小字注)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上正身以率下。下順上而法之。則德教成。政令行也。)(小字注)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淑。善也。忒。差也。義取君子威儀不差。為人法則。)(小字注)紀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平居必盡其敬。)(小字注)養則致其樂。(就養能致其懽。)(小字注)病則致其憂。(色不滿容。行不正履。)(小字注)喪則致其哀。(擗踊哭泣。盡其哀情。)(小字注)祭則致其嚴。(齋戒沐浴。明發不寐。)(小字注)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五者闕一。則未為能。)(小字注)事親者居上不驕。(當莊敬以臨下也。)(小字注)為下不亂。(當恭謹以奉上也。)(小字注)在醜不爭。(醜。眾也。爭。競也。當和順以從眾也。)(小字注)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謂以兵刃相加。)(小字注)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三牲。太牢也。孝以不毀為先。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雖日致太牢之養。固非孝也。)(小字注)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五刑。謂墨。劓。剕。宮。大辟也。條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過不孝。)(小字注)要君者無上。(君者。臣之稟命也。而敢要之。是無上也。)(小字注)非聖人者無法。(聖人制作禮法。而敢非之。是無法也。)(小字注)非孝者無親。(善事父母為孝。而敢非之。是無親也。)(小字注)此大亂之道也。(言人有上三惡。豈惟不孝。乃是大亂之道。)(小字注)廣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言教人親愛禮順。無加於孝悌也。)(小字注)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風俗移易。先入樂聲。變隨人心。正由君德正之與。變因樂而彰。故曰莫善於樂。)(小字注)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小字注)禮者。敬而已矣。(敬者。禮之本也。)(小字注)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居上敬下。盡得懽心。故曰悅也。)(小字注)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廣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言教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於內。其化自流於外。)(小字注)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舉孝悌以為教。則天下之為人子弟者。無不敬其父兄也。)(小字注)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舉臣道以為教。則天下之為人臣者。無不敬其君也。)(小字注)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樂也。悌。易也。義取君以樂易之道化人。則為天下蒼生之父母也。)(小字注)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廣揚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以孝事君則忠。)(小字注)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以敬事長則順。)(小字注)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君子所居則化。故可移於官也。)(小字注)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修上三德於內。名自傳於後代。行。下孟反。)(小字注)諫爭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事父有隱無犯。又敬不違。故疑而問之。)(小字注)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有非而從。成父不義。理所不可。故再言之。)(小字注)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降殺以兩。尊卑之差。爭。謂諫也。言雖無道。為有爭臣。則終不至失天下。亡家國也。)(小字注)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小字注)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父失則諫。故免陷於不義。)(小字注)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不爭則非忠孝。)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應感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敬事宗廟。則事天地能明察也。)(小字注)長幼順。故上下治。(君能尊諸父。先諸兄。則長幼之道順。君人之化理。)(小字注)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地能明察。則神感至誠。而降福祐。故曰彰也。)(小字注)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父謂諸父。兄謂諸兄。皆祖考之胤也。禮。君讌族人與父兄齒也。)(小字注)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言能敬事宗廟。則□□□□(不敢忘其)親也。)(小字注)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天子雖無上於天下。猶脩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毀盛業也。)(小字注)宗廟致敬。鬼神著矣。(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亨於克誠。故曰著也。)(小字注)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則至性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故曰無所不通。)(小字注)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義取德教流行。莫不服義從化也。)(小字注)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上謂君也。)(小字注)進思盡忠。(進見於君。則思盡忠節。)(小字注)退思補過。(君有過失。則思補益。)(小字注)將順其美。(將。行也。君有美善。則順而行之。)(小字注)匡救其惡。(匡。正也。救。止也。君有過惡。則正而止之。)(小字注)故上下能相親也。(下以忠事上。上以義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親。)(小字注)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遐。遠也。義取臣心愛君。雖離左右不謂為遠。愛君之志恆藏心中。無日蹔忘也。)(小字注)喪親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喪親也。(生事已畢。死事未見。故發此章。)(小字注)哭不偯。(氣竭而息。聲不委曲。)(小字注)禮無容。(觸地無容。)(小字注)言不文。(不為文飾。)(小字注)服美不安。(不安美飾。故服縗麻。)(小字注)聞樂不樂。(悲哀在心。故不樂也。)(小字注)食旨不甘。(旨。美也。不甘美味。故疏食水飲。)(小字注)此哀慼之情也。(謂上六句。)(小字注)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不食三日。哀毀過情滅性而死。皆虧孝道。故聖人制禮施教。不令至於殞滅。)(小字注)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三年之喪。天下達禮。使不肖企及。賢者俯從。夫孝子有終身之憂。聖人以三年為制者。使人知有終竟之限也。)(小字注)為之棺椁衣衾而舉之。(周尸為棺。周棺為椁。衣。謂斂衣。衾。被也。舉。謂舉屍內於棺也。)(小字注)陳其簠簋。而哀戚之。(簠簋。祭器也。陳奠素器而不見親。故哀戚也。)(小字注)擗踴哭泣。哀以送之。(男踊。女擗。祖載送之。擗。婢亦反。踊。音勇。)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宅。墓穴也。兆。塋域也。葬事大。故卜之。)(小字注)為之宗廟。以鬼亨之。(立廟祔祖之後。則以鬼禮亨之。)(小字注)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寒暑變移。益用增感。以時祭祀。展其孝思也。)(小字注)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愛敬哀戚。孝行之始終也。備陳死生之義。以盡孝子之情。)(小字注)。(隸書)。臣齊古言臣聞孝經者天經地義之極。至德要道之源。在六籍之上。爲百行之本。自文宣既沒。後賢所注。雖事有發揮。而理甚乖舛。伏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陛下敦穆孝理。躬親筆削。以無方之聖。討正舊經。以不測之神。改作新注。朗然如日月之照。邈矣合天地之德。使家藏其本。人習斯文。普天之下。罔不欣戴。仍以太學王化所先。孝經聖理之本。分命璧沼。特建石臺。義展睿詞。書題御翰。以垂百代之則。故得萬國之歡。今刊勒既終。功績斯著。天文炳煥。開七曜之光輝。聖札飛騰。奪五雲之氣色。煙花相照。龍鳳沓起。實可配南山之壽。增北極之尊。百寮是瞻。四方取則。豈比周官之禮。空懸象魏。孔氏之書。但藏屋壁。臣之何幸。躬覩盛事。遇陛下興其五孝。忝守國庠。率冑子歌其六德。敢揚文教。不勝抃躍之至。謹打石臺孝經本分為上下兩卷。謹於光順門奉獻兩本以聞。臣齊古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謹言。天寶四載九月一日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上柱國臣李齊古上表。(楷書)。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親自訓注。垂範將來。今石臺畢功。亦卿之善職。覽所進本。深嘉用心。(行書)。特進行尚書左僕射兼右相吏部尚書集賢院學士修國史上柱國晉國公臣林甫。光祿大夫行左相兼兵部尚書弘文館學士上柱國渭源縣開國公臣李適之。光祿大夫行門下侍郎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仍侍講兼崇玄館大學士上柱國臨潁縣開國侯臣陳希烈。朝議大夫守中書舍人兼判刑部侍郎上柱國臣孫逖。正議大夫行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上柱國平樂郡開國公臣韋斌。朝散大夫守中書舍人兼知史官事臣李玄成。太中大夫行給事中臣李巖。朝請大夫守給事中臣韋良嗣。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上柱國臣李齊古。朝請大夫守國子司業臣韓倩。朝議大夫檢校國子司業臣薛巘。正議大夫行國子司業員外置同正員臣張倜。通議大夫檢校禮部尚書上柱國襄陽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臣席豫。正議大夫檢校工部尚書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東京留守臣陸景融。通議大夫守尚書左丞上柱國清水縣開國男臣崔翹。太中大夫守吏部侍郞上柱國趙郡開國公臣李彭年。吏部侍郞上柱國彭城縣開國男臣韋陟。正議大夫行兵部侍郞賜紫金魚袋上柱國燕國公臣張均。正議大夫行兵部侍郞借紫金魚袋上柱國臣宋鼎。中散大夫守戸部侍郞上輕車都尉臣郭虛己。中大夫行禮部侍郎上輕車都尉臣達奚珣。朝議郎行丞上柱國賜緋魚袋臣韋騰。丁酉歳八月廿六日紀。朝議郎行丞臣蔣漾。大學助教別勅兼判丞臣李德賓。儒林郎守主簿崔少容。朝散大夫守國子博士上柱國臣留元鼎。朝散郎守大學博士兼諸王侍讀臣蕭郢客。朝散郎守四門博士兼諸王侍讀臣任嶷。承奉郎守四門博士臣劉齊會。朝議郎行四門助教臣梁德裕。承奉郎四門助教臣闕玄直。承奉郎四門助教臣王思禮。承務郎守四門助教上柱國臣劉大均。登仕郎守四門助教臣秦龜從。儒林郎守四門助教臣胡鋗。釋奠坐主四門教授臣王南金。文林郎守律學博士臣劉嘉祥。算學博士臣張元貞。文林郎行直講賜綠臣王乂。宣義郎行直講臣顔挺。文林郎行直講臣王璋。高陵縣丞翰林院學士直國子監賜緋魚袋臣丁景。文林郎守義王府參軍兼國子監文史直知進士臣司徒巨源。朝散郎行醫學博士兼直監解休一。文林郎行國子錄事王思恭。(楷書。)乾隆壬寅重九日吳張塤嘉定錢坫來觀。(篆書)。乾隆乙巳人日嘉定汪照青浦金式圭仁和趙魏同觀。(隸書)乾隆丁未馮敏昌仝弟敏暉來觀。萬曆□□□□□觀。(楷書)。嘉慶十有七年五月八日武進趙懷玉陸燿□陽湖董曾臣浦江周為漢同觀。(隸書)。天台汪銜觀。(楷書)。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體
隸書
數量
五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集叢號-類型
單件
典藏尺寸
本幅一 / 298x117.5 / 本幅二 / 300x117 / 本幅三 / 348.4x119 / 本幅四 / 296.8x116 / 本幅五 / 57x48
質地
本幅 / 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