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作扁圓形,為凸顯別出新裁的造型,兩隻扁圓瓶以前後錯開但腹部相連的形制出現。口作唇邊向內斂收,短頸、長方形矮足,胎骨厚重,瓶面滿飾藍、紫錦地圖案,錦地之上再彩畫各式纏枝花卉。雙連瓶腹部中心兩面開光,分畫梅花、喜鵲及水仙、鵪鶉,由於兩器相連,故前後兩面的開光,皆因交錯之故而各出現圓形與半圓形的作法,此變化亦與藍、紫兩色釉彩的交叉出現共同形成有趣的對應與變化。器內及底皆施湖綠色釉,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雙連瓶的形制,已見於乾隆之前的官窯和民窯。乾隆官窯為表現其卓越的承造能力,故於前人的基礎上無不儘力燒造「雙管瓶」、「三級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時足以展現技術與想像的瓶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