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形口,長頸,腹部扁碩,平底,矮圈足。瓶身凸起八稜,頸腹間共飾弦紋四道。胎骨稍厚,通體施青瓷釉,釉色灰青,釉面開深色大紋片,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胎處加塗黑褐色護胎汁。外底心鐫刻「甲」字銘,週繞乾隆皇帝〈詠官窯八方瓶〉:「陶成緬趙宋,閱幾百年深。不辨仁兮哲,可憐徽與欽。器存因論世,物玩莫忘箴。當底原標甲,品題獲我心」御製詩。詩末署「乾隆戊戌仲夏月御題」紀年銘(乾隆四十三年:1778),並落「太璞」一枚鈐印。此件作品整體造型近似玻璃器,雖然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窯址所出八方瓶形略有差異,但因考慮到兩式作品反映出來共同襲仿玻璃器的時代風尚,故將之定年為南宋至元。乾隆皇帝鑑賞之際,因注意到底心鐫刻的「甲」字銘,故在詩中表達出「當底原標甲,品題獲我心」,同時也在詩注中再次說明:「禁中古器,每以甲乙別其等次」,顯露出他認同這件作品等第的觀點。對照乾隆四十二年(1777)《活計檔》紀錄,乾隆皇帝降旨修黏一件底足傷破的「哥窯天盤口瓶」,等修復完畢後,又交付如意館刻詩。此件作品因帶乾隆四十三年(1778)紀年銘御題,故研判檔案所記或指這件作品而言。同時,其原始典藏標記為「呂」字號,代表清室善後委員會清點清宮文物時,它是養心殿中的陳設。循此線索,對照嘉慶七年《養心殿東暖閣陳設檔》,可在紀錄中發現一則:「官窯八方起弦瓶(口足係粘,上刻詩,紫檀木座上刻詩,甲)」記載,因此件作品之足部同樣有修補痕跡,故以為陳設檔所記,或正指此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