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共17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有關的相片,第16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清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軸

真卿竊聞。軍容之為人。精修梵行。深入佛海。加以利衰塗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毀加怒。一敬加喜。況乎收東京有殄賊之業。守陜城有蓋天之勳。朝野之人所共尊仰。豈獨有分於僕射哉。尚何半席之地。咫尺之座。足汨其志哉。顏平原爭坐帖。所為酒氣勃勃。從十指間出。又貧不能得筆。故若是也。今日臨之。略得其意。含翁以為如何。照。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張照
書體
草書
裝裱形式
數量
一軸
作品語文
漢文
集叢號-類型
單件
典藏尺寸
本幅 / 122x60.7 / 詩塘 / 29x60.7
質地
本幅 / 紙
題跋資料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行書 / 每觀此幅。不由不大笑奇絕。 / 題跋 / 清高宗 / 詩塘 / 神明規矩 / 題跋 / 董誥 / 右邊幅 / 乾隆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小春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楷書 / 近得平原祭姪藁。兹收内翰撫顏文。詞嚴義正固無間。一是二非了莫分。王髓顏筋真弗爽。米臨程搨又何須。(小字。米芾有臨本爭坐位帖。見袁桷清容居士集。兹張照所臨自跋云。程蓴鄉有宋搨坐次帖。世所希有。借臨一通。云云照此卷摹仿。逼真得平原之筋髓。米跡雖未見。有過之無不及也。)欲題欲罷難措意。卷首揮毫意怯吾。兼存節錄石渠中。流麗端莊活魯公。筆不能佳酒氣勃。允宜自詡昔人同。(小字。石渠寶笈向貯照所節臨坐位帖一軸。末自跋云顏平原争坐帖。所為酒氣勃勃。從十指間出。又貧不能得筆。故若是也。今日臨之。略得其意。)爾時政治率堪知。何致軍容猖至斯。若論文中切已句。難於末路惕予思。御製題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真蹟卷詩。乾隆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小春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題跋 / 董誥 / 右邊幅 / 乾隆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清和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楷書 / 魯公坐位效香光。玩古因披寶笈蔵。搨宋搨明一臨董。(小字。石渠寶笈舊藏董其昌臨顏真卿爭坐位帖一卷。後有香光自跋云。唐賢名跡。魯公最為傑出。而爭坐位帖尤顏書之烜赫者。余既取家藏宋搨勒鴻堂帖中。惜刻手不稱。不能盡傳古人筆意。復臨此本云云。)本高本矮近收張(小字。上年秋。得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一卷。摹仿神似。得平原之筋髓。因題四絶句。今歲新正。又得照所臨一卷。紙幅較矮。而神采逼真。兩卷先後同入內府。宛如延津之合。因題矮卷一絶。有高本無何矮本連。豐城弗啻兩龍泉之句。並合弆一匣。以識珍賞。)積薪慢議吾享帚。得髓無孤彼面墻。綽態柔情跋誠合。(小字。此卷結體運筆頗覺流麗。得魯公神韻。香光自跋中有臨本。略存優孟衣冠。俾後之覽者。知顏書於鬱屈瑰奇之中。自具柔情綽態。是則魯公知己之語。蓋自道其得心應手之妙。然以餘視之。終遜照之兩卷也。)魏徵嫵媚譬文皇。御製題董其昌臨顏真卿爭坐位帖詩。乾隆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清和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題跋 / 董誥 / 右邊幅 / 乾隆庚戌(西元一七八七年)仲春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楷書 / 昨近考訂石鼓文。石鼓文紛不脛走。(小字。近閱石鼓文。惜其所存不及半。更慮歲久漫漶並此不可複識。因就所有三百十字集成十章。予親定首章末章。其自第二至第九。命彭元瑞按餘字各補成章。以述古而傳今。於是。有以王澍。汪由敦。所臨石鼓文一再進呈者。)帝王所好可不慎。詎增愜哉祗增醜。茲閱昌黎之本歌。益奇兩出張生手。豈我獨是韓之說。(小字。茲大學士和珅。進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長卷。愈歌首句張生手持石鼓文。此卷復係照所書。亦一奇也。照學識素稱淵懿。非徒工操翰者。觀其手書此詩。神采飛舞。自必服膺昌黎。予序中以愈主周宣之說為正。似照亦有同心也。)韓而有靈藉張剖。行以顏爭坐位帖。筆不求佳勃勃酒。(小字。石渠寶笈中藏照所臨顏真卿爭坐帖卷。高矮二本。又有節臨直幅。乃其醉後所仿。無意求工而妙得天趣。其自跋中亦有酒氣勃勃十指間語。)物必有雙語信乎。長卷直幅賁四友。十鼓十什永周宣。數典韓張碑並壽。(小字。舊有石鼓原立於太學戟門之內左右列。為之置柵以蔽風雨。今所集石鼓文十章亦命製石鼓。十鐫其文。置於戟門外之左右。並以予所作序及新訂音訓別刊一碑。樹於東楹。今擬於西楹刊予此歌。而以照所書韓詩刻於四周。以冀並壽貞珉云。)御製觀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長卷作歌。乾隆庚戌(西元一七八七年)仲春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題跋 / 董誥 / 左邊幅 / 乾隆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新正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楷書 / 高本無何矮本連。豐城弗啻兩龍泉。端莊流麗印千古。先獲我心然不然。昨丙午秋。得顏真卿祭姪文藁為之記。有合端莊流麗為一之評。嗣得張照臨真卿爭坐位帖卷。複檢石渠舊藏。有照所節臨坐位帖幅本。因題卷中四絶。有句云。兼存節錄石渠中。流麗端莊活魯公。茲於丁未春復得照矮紙所臨爭坐位帖一卷。其自跋云。曾見祭姪文真蹟。所謂端莊雜流麗者。令人慨想。如見其人。正與予昨歲語相脗合。直是先獲我心。可見筆墨中有真印也。此矮本乃臨戲鴻堂刻跋中。有舊搨不可得之歎。高本則臨自宋搨。兩本各極其妙。先後同入內府。不啻延津之合。而皆不及幅本之尤為神明規矩。蓋照醉中所倣。手活神全。妙得天趣。其所云勃勃十指間者。亦自道其得意處也。因題矮卷並識。御製題張照臨顏真卿爭坐位帖真蹟卷詩并識。乾隆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新正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題跋 / 董誥 / 左邊幅 / 乾隆戊申(西元一七八八年)新正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楷書 / 每觀此幅措辭艱。擊破唾壺笑破顏。高矮本書莫斯若。(小字。丙午秋。得張照臨爭坐位帖高本一卷。丁未春。復得照矮本所臨爭坐位帖一卷。兩本各極其妙。而皆不及此。石渠舊藏節臨幅本。尤為神明規矩。蓋醉中偶然所仿手活神全天趣更勝也。詳見前題高矮二本詩注中。)米程臨搨總須刪(小字。張醜清河書畫舫及袁桷清容居士集。俱載米芾臨顏魯公爭坐位帖。又照所臨高本後自識云。程蓴鄉有宋搨坐位帖。世所希有借臨一通云云。今米臨宋搨雖未見。而得照此本。亦可謂後來居上矣。)是醒是醉神全候。不即不離佛偈間。懶筆邊綾命董代。(小字。此幅裝潢新綾。於筆墨不能甚適。是以前題高矮二本詩及題董其昌臨本詩。並此什俱命董誥書幅邊左右)亦因真在意為憪。御製題張照草書臨顏真卿爭坐位帖詩。乾隆戊申(西元一七八八年)新正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題跋 / 董誥 / 左邊幅 / 乾隆已酉(西元一七八九年)新正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 楷書 / 每攬舊作心常耿。孤負夏炎及冬冷。何來重見張照冊。書我冬夜之煎茗。十年前詩率可刪。自知弗當過已領。而况樂善堂集中。硬語強盤多澀鯁。亦曾有作題照幀。詩不稱其揮紫穎。後知略稱惜彼亡。徒展遺蹤嘆光炯。學到老方知不足。如下修絲汲古井。茲因賡韻識造詣。弗在瀹甌及烹鼎。然而用之一憶昔。六十光陰剎那頃。照書非出命彼為。想於斯篇有會省。我謂弗稱書如前。卻似晤談清夜永。詩當用正慢用奇。政實宜寬弗宜猛。目前所會祗如茲。合道否乎疑捉影。御製觀張照書舊作冬夜煎茶之什輒用前韻題之。乾隆已酉(西元一七八九年)新正月。臣董誥奉勅敬書。
印記資料
作者印記 / 張照 / 作者印記 / 筏喻 /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鑑藏寶璽 / 石渠定鑑 / 鑑藏寶璽 / 寶笈重編 / 鑑藏寶璽 / 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樂壽堂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古希天子 / 鑑藏寶璽 /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 鑑藏寶璽 / 壽 / 鑑藏寶璽 / 太上皇帝之寶 / 鑑藏寶璽 / 八徵耄念之寶 / 鑑藏寶璽 / 樂壽堂 / 鑑藏寶璽 / 宣統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宣統鑑賞 / 鑑藏寶璽 / 無逸齋精鑑璽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二編(寧壽宮),第五冊,頁2926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13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