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共28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1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2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3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4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5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6張
跟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有關的相片,第27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明人書治平金鑑 冊

訓長孫。永樂七年二月初九日。朕循於典禮。巡狩北京以爾偕行。八年十月初四日。回京師。往復之間。命爾巡歷田野。以爾生長深宮。未諳世故。未練民情。未知稼穡之艱難。令爾親觀農民所居房舍。所臥炕榻床席。所著衣服。所用器皿。所為飲食。足以知民之辛苦。復以農家服力作勞之事諭爾。重以皇考太祖高皇帝創業艱難之故。丁寧告諭因併及諸事。使爾洞達民情。練習世故。識察古今之宜。無非為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為社稷宗廟神器之計。夫國以民為本。德其民則興。失其民則亡。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今舉是數事為言者。皆至切至要。使爾服膺不忘。他日治理天下。舉此而措之耳。爾其恪守茲訓。欽哉。知農事之勤勞。農家服田力穡。當春月之時。陽氣烝發。土膏流動。有事田畝。且穀之為品不一。風土各有所宜。種藝之時。早晚不同。用力亦異。南方水田泥耕。以一犁用一牛挽之。始則脩塍浚溝以畜水澤。然後種穀浸秧。秧長蒔插。苗成耘耨。無水則晝夜車戽灌溉。北方地平曠。旱田陸耕。一犁必用兩牛三牛或四牛。耕犁耙勞。布種五穀。五穀發生。薅除草萊。穮蓘稂莠。壅其□□(根本?)。長其苗稼。苗稼長成。穀漸成實。刈割上場。碾碹成米。去其糠粃。取精鑿純全者輸之於官。麤糲糠粃。則以自食。稻米桿秸。亦以納官。輸稅之外。別有差徭。凡朝廷供需。官吏俸祿。皆自民出。農夫勤勞艱難。被蒲茅。居蓬藋。春冒凄風。夏衝暑熱。秋被霖雨。冬屢冰霜。霑體塗足。戴星作息。父休而子耨。夫耕而婦饁。兄作而弟隨。四時之間。無日而休。所耕粒米。是其血汗。一年勤勞耕布。遇雨暘時順。則所收豐稔。若遇旱澇。又復歉乏。自食且不足。況有公家督責。又有私債之償。及遊食之民。百工伎藝。以仰給之。又有饋送往來弔問之禮。及婚嫁喪祭養育之需。此農家所以常貧。衣食多有不足。往往禾苗未青。已預借債負。穀未登場。已將入他廪。且農力耕以供食。婦養蠶以供衣。然養蠶亦甚艱難。始則收蠶種。擇繭浴連。貯乾桑葉。脩治苫薦。整蠶具。理蠶室等事。蠶子之大。猶如蝨蟣。初生若蟻。日久則漸長。能食桑柘。始則食少。漸大則食多。婦女採桑飼蠶。節其飢飽。調其涼暖候其眠起。晝夜不得休息。遇天氣清和。則蠶絲成熟。天時不順。則蠶絲無收。若蠶成。或繰以為絲。或繳以為綿。或織以為帛。美者皆以給公上。還債負。無銖兩以及其身。間有丁力之家。衣食僅足。或存紕繆者以自用。亦有不能得者。或蠶未登箔。已擬入他人之篋。織未下機。已將入他人之笥。凡朝廷所用。及官吏食祿之人。被服者。亦皆出於蠶婦。夫治繭。績麻。紡緯。縷而積之。寸以累之。其勤苦至矣。用力者一。而待之者百。為之者少。而耗之者眾。豈有不空乏也哉。以此觀之。農夫農婦辛苦萬狀。蠹之者非一。則其飢寒奚免。言之莫既。夫盂飯尺帛。皆出於耕夫織婦之艱難。豈容不知。且如一家耕田百畝。用牛五頭。凡農具犁。耙。鍬。鋤。畚。鍤。南方又用水車。轆轤。桔槹。一應什物器用。俱用已置。他無從得。然艱難如此。又有貪官汙吏。逞其荼毒。肆其貪婪。掊尅侵漁。橫取巧索。脧其脂膏。吮其骨髓。剝其體膚。以困苦之。又有鄉里豪強之徒。生事攪擾。以虐害之。雖欲陳訴。情難上達。良為可閔。古者一夫授田百畝。凡兵車田賦皆自其出。三時務農。一時講武。故民即兵。兵即民。今兵自兵而民自民。民耕田以給軍。軍守禦以衛民。彼此相需。如手足表裡。然專以民給軍。則民之輸稅有限。而軍之取給無窮。故令軍下屯以紓民。雖云屯種。蓋亦使其得飽食煖衣也。軍之屯種艱難。亦與民用力無二。而管軍之人侵牟之者。亦與有司害民之病同。此尤有可恤者。夫珠玉金貝。非不貴也。然飢不可食。寒不可衣。故金玉非寶。而五榖為寶。昔者禹稷躬稼以有天下。後世帝王躬耕以勸百姓。是以天下富安。而民無飢寒者。蓋重農桑。薄賦歛。廣畜積。畜積既多。人樂。其所。蓋積不九載。國無以備凶荒。衣不歲製。家無以禦寒暑。雖有高城深池。堅甲利兵。而儲蓄不備。亦不能守也。夫耕織乃生才知本。而勤儉實用財之道。勤以勸耕。則地有餘利。節以用財。則民有餘力。故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若或不思神器之重。不慮天下緩急之宜。不體民情疾苦艱難之弊。專事軍旅。黷於干戈。興作土木。以廣臺榭。使民棄違其時。男不得盡力於田畝。女不得盡力於蠶功。離其父母妻子。疲於轉輸。困於徭役。則天下耗蠹。民咸嗟怨。飢寒切於體膚。寇賊起於道路。雖慈父不能保其子。矧君能有其民以保其神器也哉。夫專事軍旅之役。窮極土木之工。以糜弊其民。有一於此。未有不亡者也。秦隋之事。可為明鑑。知王業之艱難。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具聖神文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首出庶物。卓冠群倫。上天眷佑。君主華夷。起自布衣。不階寸土一民。淮甸一呼。英雄響應。不數載間。平定群雄。禍亂以寧。天下一統。四方萬國。翕然率從。創業之初。備嘗艱難。悉經民間之疾苦。周之民事之煩勞。奉天勤民。競競業業。宵衣旰食。不遑寧處。勞心焦思。念始慮終。開物成務。制禮作樂。選賢任能。以為民牧。翦奸剔蠹。以去民害。樹善摧惡。以為民福。禁制遊食之途。使四民各安生業。熙熙暭暭。天下太平四十餘年。建萬世之基。垂無窮之緒。運祚悠隆。規模宏遠。盛德洪圖。至矣大矣。曩者允炆廢棄祖法。信任奸回。戕害宗親。幾危社稷。禍機及朕。危迫已甚。朕不得已。救死禦難。舉義討罪。以安宗社。保全骨肉。實無心於天下。賴天地之佑。皇考之靈。數年之內。始平奸凶。允炆知不容於天。自焚而死。諸王宗戚。及天下臣民。忻戴於朕。辭不獲已。乃君臨大統。而夙夜拳拳。仰惟皇考肇造艱難。國家神器之重。天地宗廟之大。四海生靈之眾。為君之道。誠有所未知。惟恐負荷弗勝。益嚴祇畏。如臨淵水。深慮斯民不得其安。以墜厥緒。大抵國家以農為本。所以周公告成王。有曰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又作七月之詩。陳王業之艱難。以戒成王。見於詩書者如此。實萬世明訓。自古聖君如堯。舜。禹。湯。文。武。以及漢之高祖。世祖。唐之高祖。太宗。宋之太祖。至於我太祖高皇帝。肇造洪基。雖曰天命所歸。實亦艱難所致。嗣君之賢者。知創業之艱難。則必謹身脩德。守祖宗之成憲。法前聖之大道。合天地之公心。知民之艱難。能與民為福。納之於皇極之中。登之於富壽之域。如此則天命眷顧。使之永久。若殷之中宗。太甲。周之成。康。漢之文。景。明。章。唐之玄宗。憲宗。宋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斯皆守成之君。然自唐而下。有始終如一者焉。有後不克終者焉。始終如一者。享國長久。後不克終者。身致禍亂。其無道之君。不知創業之艱難。昧於謹身修德。棄祖宗之成法。違前聖之大道。背天地之公心。不知民之艱難。不能與民為福。驅之於飢寒之域。迫之於勞苦之鄉。如此則天命去之。人心離之。若夏桀。商紂。周之幽。厲。隋之煬帝。陳之後主是也。是以身亡國喪。可勝。惜哉。可勝。痛哉。可勝。嘆哉。書曰。天難諶。命糜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糜常。九有以亡。爾觀凡一城一邑。尺地一民。豈容易而得。皆上天所與。祖宗艱難之所致也。而守之為致難。苟不知謹身脩德。不知敬天愛民。忘創業之艱難。棄祖宗之城憲。違前聖之大道。背天地之公心。燕安於富貴。沉溺於聲色。不思天下之大為難保。一旦上天震怒。海內紛亂。社稷宗廟。俱不能守。俾天下歸於他人。身受殺戮。則寸土一民。非所有矣。豈不深可畏哉。深可懼哉。深可惜哉。深可痛哉。為政。治天下者。必先於端本。端本必先於愛民。愛民必先於足衣食。又必嚴法以禁制遊食之徒。使不蠹耗於農。則衣食自然可足。衣食足然後興教化。興教化必先於擇賢才。擇賢才必先於選守令。慎黜陟之典。賢能者登陟之。不才者黜罰之。旌別淑慝。考課殿最如此。則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不肖者遠去。且夫守令。勸課農桑。導民為善。教以禮義。率以忠信廉恥。使民之尊其上。敬其長慈其幼。則人君恭已於上。南面而治。以一己之和。足以致天地之和。使雨暘時若。五穀蕃熟。家給人足。盜賊不興。天下之民。熙熙暭暭。以樂太平之治。天下太平之時。常懷警懼之心。當選擇守鎮官鎮守城池。防備邊圉。撫安四夷。必威德並施。政令兼舉。明其政。肅其令。使邊境寧謐。天下乂安。用人。人君之馭天下。非自用也。必擇賢者而用之。聽謀議論。不可執一。廣取士之路。慎擇人之方。則賢者彙進。而不賢者不得僥倖而入。所用皆賢。則無物不理。文臣武將。必慎簡擇。文以經邦。武以安國。文武二途。當並用之。不可偏廢。然專於用文。則必致於削弱。專於用武。則必至於強梁。若秦皇之不能戢武。終至於取亡。漢武之能悔過。庶可以苟免。至若徐偃不武而喪國家。宋氏萎薾而失天下。此皆徇於一偏而已。深可為監。蓋非武無以去暴除亂。平靖海宇。非文無以立綱陳紀。恢弘治化。所謂文武並用長久之術。我皇考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建立五府六部。分理文武之職。綱維治體。相為頡頏。未嘗輕彼而重此。誠萬世之不易之良法。為子孫者。永宜欽承。閒暇常引文武之臣。與之講義。不惟在己有益。抑且可以驗人之能否。文臣。觀其經論治體。設施舉措。才智何如。能者隨其才而委用之。譬之工之致木。小大長短各有所宜。知錢穀者。則以主錢穀。曉刑獄者。則以典刑獄。熟民事者。則以為民牧。精吏幹者。則以致簿書。官稱其職。則事無不舉。然所用惟才。不拘儒吏。蓋專於用吏。則刀筆之徒。或昧於大體。甚至於侮文弄法。如張湯。杜周之徒。深刻詆誣。為朝廷歛怨於天下。專用非儒。則迂闊之輩。鄙懦之流。或闇於通務。甚至眩惑名實。如八達之流。妄談清虛。放禮敗俗。養成晉氏之禍。然儒而得真才如魏徵。裴度。吏而得真才如蕭何。曾參。必用之而不可失。此用文之道也。武臣。官其勇力謀畫。禦侮制勝。識略何如。亦惟賢能用。觀其才智。或可為大將。或可為偏裨。或可委方面之託。或可任專城之寄。然或有才而屈抑於下者。或拔之於行伍之內。或舉之於眾人之中。如漢衛青。霍去病。具起於卑微。唐薛仁貴。拔於應募。宋狄青。出於行伍。皆能建立功勳。卒為名將 。然不擇賢否。而惟私昵是用。則事未有不敗。而功位有能成。凡大將能盡忠竭誠。有功於國家者。又當優待之。或有誤失。不可以小過而忘大善。不可以小疵而棄大功。是故濟江河必假於舟楫。安天下必在於將帥。將帥而得真才如衛。霍。薛。狄。必用之而不可失。此用武之道也。朕日總萬幾。心周天下。未嘗少息。自外以達內。自遠以及邇。慮之無有不徧。凡將臣之賢愚能否勇弱。悉皆周知。以某地衝要。某人之才能可任鎮守。某處有急。其人之賢智可任防禦。是以天下之廣大。地理之險。易靡不知之。故用人調發必得其當。若閒居無知人之明。一旦用之不得其當。則必有覆隊之患。夫居九重之上。目之所及者。不逾於殿陛之間。苟非此心之運用。何以能周徧天下。為生民興利除害乎。人君獨運此心於上。必資群才以共成治功。故審賢以任官。明職而頒祿。得人則治。失人則否。可不慎哉。無逸。人君一心。無有暇豫。雖身當暇豫之時。而此心常須提撕警覺。不可暇豫也。蓋祖宗苦心焦思。運謀籌略。勤勞百戰。萬死一生。櫛沐風雨。踐履冰霜。艱難萬狀。以有天下傳之子孫。政當夙夜思任守成之事。必曰吾德有未至。豈可暇逸乎。萬民有未安。豈可暇逸乎。歷觀三代漢唐宋聖賢之君。未有不由於勤勵。若禹之克勤於邦。成湯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文亡之自朝至於日中昊。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夫以三代聖王其勤如此。必當思曰。吾之德其能如三代之聖王者乎。吾豈敢以暇逸乎。至若漢宣帝之厲精為治。光武之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唐太宗之孜孜不倦。每一思治。廢寢忘食。宋太宗之雞鳴而起。聽四方之政。夫以漢唐宋賢哲之君其勤又如此。必當思曰。吾之德其又能如漢唐宋賢哲之君者乎。吾豈可以暇逸乎。且我今日所以享天下之尊榮貴富者。自何而來。皆祖宗勤勞所致。夫以祖宗之勤勞又如此。必當思曰。吾之德其能如祖宗之勤勞者乎。吾豈可以暇逸呼。以如是為思。能勤而不怠。則可以保身保國家保天下矣。夫忠言逆耳。人惡聞也。巽言順耳。人喜聞也。且下之稱頌於上者。有曰聖仁。有曰神武。有曰睿智等詞。此蓋臣子之情。於理宜然。吾聞此言。必當思曰。吾豈果有聖仁神武睿智之德乎。豈敢遂自以為足乎。苟自以為人之稱頌於己者果有是德。則在己之志盈。而警戒之心惰矣。故造次之間。常持此心。不敢少忽。聞人之稱頌於己者。益加謙謹退避。不敢自當。競競業業。惟恐失墜。如此則庶幾不負祖宗廟社之託。不喪神器大寶之重。不失天下生靈之望。若不能堅持此心。懈惰驕縱。使憸邪之人得以窺其際。得以乘其隙。浸漬導誘。敗度敗禮。始則起於忽微。終則至於破壞而不可救矣。故必謹之於未形。不可有一毫之慢肆。是以所發必正言。所居必正位。所形必正道。所親必正人。不到正言。則邪說得以惑之。不由正道。則詭術得以千之。不居正位。則偏詖得以𥌒之。不親正人。則謟諛得以蔽之。天下之危亡。皆係於此。不可不慎也。夫成遲而敗速。得難而失易。警界則治平可幾。驕逸則危亡立至。樂不可極。欲不可縱。慎其始。保其終。則禍亂無由而興。天下可以長治久安也。宦寺。萬幾之暇。必當用心博觀經史。以知前古治亂之原。得失之迹。以為鑒戒。蓋變嬖𥊍近。常欲蒙蔽人主。使之善惡不明。邪正不辨。讒在前而不見。禍在身而不知。以逞其奸計。如唐之季世。閹醜仇士良教其徒曰。天子不可令閒。常宜奢糜娛之。使之無暇及於他事。慎勿令讀書。彼若見前代興亡。心知憂懼。智深慮遠。減好玩。省遊幸。則吾屬恩薄而權輕矣。莫若殖財貨。盛鷹馬。日以毬獵聲色。凡百玩。好技藝之事。以溺其志。以蠱其心。使窮極侈糜。悅不知息。則必斥經術。闇外事。萬幾在我。恩澤權力。欲焉往哉。唐主墮其奸術。不知省悟。竟至殺身。喪國。覆墜宗社。流禍生靈。又如漢之末年。亦信任閹醜。恩寵罔比。無所忌憚。並起第宅。擬則宮室。人主欲登侯臺。恐望見其居處。乃使人諫曰。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如此欺罔。至有養子襲爵。結構兄弟。扇為朋黨。詐造飛章。陷害忠良。凡稱善士。咸被災毒。由是竊權擅政。毒流海內。生民塗炭。四海分裂。漢世根本。遂爾亡滅。又如齊桓公有嬖近三人。易牙殺子以食君。開方倍親以事君。豎刁自宮以適君。桓公寵之。欲用為相。管仲仁人也。諫其不可。桓公不聽而用之。卒致專權。濁亂齊國。桓公死。屍在床無殯殮者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外。國事未定。生民受害。又如泰二世。用閹醜趙高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教二世嚴刑峻法。又以荒昏淫樂。蠱惑二世之心。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奏事毀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面。且陛下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居禁中。事皆決於高。高遂誘陷李斯。具斯五刑。斯死。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獻鹿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之。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群臣皆畏高。自是天下盜起。高言盜無能為。及諸侯咸率其眾西鄉。高恐二世怒。使其壻𨶒樂引兵入望夷宮。高入告曰。山東群盜大至。因劫二世自殺。引璽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乃召子嬰立之。遂殺高。夷其三族。嬰立三月而秦亡。如此等事。皆具載於史。今取其略。以見閹醜奸邪情狀。庶為永鑑。然前代。喪亡多由閹醜。蓋其用事近習。人君自幼至長。朝夕與之親狎。能以小善中人主之意。能以小信固人主之心。使親而信之。然後甘言卑詞之請。浸潤膚受之愬。今日言之。明日又言之。累月積歲交接於耳。如飲醇酒而不知醉也。左右前後益親。而驕縱暴橫。潛移大柄。如前之所為。以危亂人之國者。不可枚舉。為萬世所嗤笑。當銘刻肺腑。深以為鑒。人君馭之之道。但令其司內閽。供掃除。切不可使知干政事。亦不可使其驕縱。雖輕者亦治以重罪。而重者即加以極刑。毋更姑息。以養成腹心之蠹。流而至於不可救之禍。往轍之覆。可為明鑒。書曰。不見是圖。言豈待其彰著而後知之。當於事幾未形而圖之也。周公曰。無若火始燄燄。厥攸灼敘弗其絕。言其初甚微。其終至於不可遏絕。春秋大義。每謹於微。生殺予奪。其柄在上。不可使移於下。內治既嚴。外政斯舉。則憸佞無自而進矣。若一心怠惰。姑少假借其權。久則因循。日漸月盛。權不可奪。至有援立廢弑之患。如唐閹醜楊復恭。恣為不法。舉兵拒朝。以數鎮之兵攻之。僅而能免。此尤可為深鑒也。奸邪。人君之於奸邪。尤不可不致察焉。蓋大奸似忠。大詐似信。如漢之王莽。始以外戚封侯。因折節力行以要名譽。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故更推薦之。居位輔政。竊比周公。群臣甚稱莽功德。吏民上書稱莽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有所不說者。皆傳致其罪。於是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邪佞之才有餘。故得以成其奸慝。初云居攝。久而即真。遂移漢祚。竊位南面。毒流諸夏。滔天虐民。窮凶極惡。潰亂海內。其禍慘烈。觀前後稱莽者如是其眾。庸主豈得不信之哉。我皇考太祖高皇帝。正鑑此弊。明著法令。臣民頌大臣德政者。即處以極刑。又如董卓。假托外親。襲莽之弊。恣狼虎之暴。乘紛亂之勢。乃廢少帝。立陳留王。是為獻帝。蹈藉彛倫。毀烈畿服。遂使漢室板蕩。不可復救矣。又如曹操。以閹醜養子。志在篡奪。起兵以誅董卓為名。乃挾天子以許都。獻帝但守位而已。左右前後。莫非曹氏之人。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姙。累為請不能。伏皇后由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事泄。操大怒。使其黨持節收皇后璽綬。勒兵入宮收后。后閉戶藏壁中。壞戶發壁。就牽后出。時帝在外殿。后被髮徒跣行泣過訣曰。不復能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遂將后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子。皆酖殺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權奸之禍。由人君不明。不能謹之於始。而防之於微。遂使凶豎桀驁。國柄下移。馴至其極。身亡國滅。而貽萬世之所嗤笑。深可戒哉。深可戒哉。知人。為君者。貴有知人之明。如水之鑑形。鏡之燭物。妍媸不可得而迯。如無知人之明。則忠良莫辨。如漢元帝不明弘恭。石顯之奸邪。而殺蕭望之忠良之臣。如隋煬帝之不明裴矩。虞世基。宇文述之奸邪。殺忠臣薛道衡。唐玄宗不明張九齡之忠。乃見降黜。而李林甫奸邪進用。故元帝流有莽賊之禍。煬帝遂有江都之弒。玄宗遂有祿山之亂。斯皆在己之不明。有此過惡。大抵忠臣之言。往往逆於人主之心。人主能聽之。則天下未有不治。奸臣邪說。往往順人主之志。人主不能察。則天下未有不亂。書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人主知此。則忠良得以保全。而讒邪之人不得而間之矣。大抵聽忠言難。從諛言易。然歷世以忠正得罪。而讒諛蒙幸。蓋由人主聽斷之不明。故善惡不分。而是非倒置。人君審善惡。辨是非。是非既辨。而邪正自分。去邪而用正。則未有不治。任惡而屏善。則未有不亂。此可為深戒也。不可不察。睦親。自古聖王。莫不以睦親為重。夫國家封建宗戚以藩屏。一德一心。同其安危。猶手足以衛腹心。枝葉之庇根本。成周之所以長世。歷八百餘年。率用是德。秦反先王之大道。二世而亡。漢鑑秦弊。大封宗室。闇於先王之大道。昧於經國之遠圖。致有六王叛逆之誅。然有如河間。東平。二王之脩學。好古。推明道術。身端。行治。溫仁恭儉。至誠樂善。克慎明德。率禮不越。敷聞在下。二王之賢。朝廷敬禮之厚。情誼無間。從古以為美事。然其善者。須當敬禮。其不善者。觀其所為之過。或是故作。或是誤為。或是流言。或因浸潤膚愬。審其虛實。量其重輕。有則以祖法繩之。無則不可枉抑。然親親骨肉。皆祖宗一氣相承。不可不敬。大要在聽斷之明。識慮之遠。惟明且遠。則親親之道無虧。維城之寄益固。國家有悠久之安。而骨肉有悠久之樂。豈不善哉。豈不美哉。內治。自古后妃。無預外事。所以杜禍亂之漸也。至若漢之呂后。臨朝稱制。軍國大權。既從己出。遂私於外家。攘竊神器。幾亡漢祚。又如唐之武后。擅政房帷。即盜威福。潛移神器。革唐為周。屠翦宗族。殆無噍類。斯皆以中壺而預國政。以女寵而擅朝權。我皇考太祖高皇帝。深鑑乎此。故著內令。載於皇明祖訓。宜永遵守而行之。外戚。外戚不可以干大政而預朝權。若漢唐之時外戚預政。驕逸放恣。竊人主之柄。攬四海之威。如漢呂氏。王氏。竇氏。梁氏。如唐武氏。韋氏。瀆亂紀綱。幾危社稷。能鑑戒於斯。不使外戚預國政。而惟富貴之。則可以保全外族矣。苟惟干預大政。擅寵貰權。以成禍胎。而不知察。乃曰吾保全外族。然外族雖全。而吾之國已為其所破矣。苟有驕橫者。視其罪之輕重。輕則屏斥之。重即誅戮之。毋得牽於私昵以稔禍亂也。飲食。夫飲食者。日用之至切者也。惟取充飽。不可窮極口腹之欲。以傷害物命。暴殄天物。夫古人大羹不和肉不重味。非樂澹泊而惡滋味。蓋所以敦儉朴之風。以化天下。惟明哲之君。則能謹於此。故飲食有節。不為嗜欲所害。昏愚之主。不知謹於此。往往為人所酖毒。如晉惠帝。昏愚不明。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即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昏愚如此。故人視之如木偶人。乃得蒙蔽之。是以政出群下。紀綱大壞。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後因食餅。中毒而崩。由此觀之。不明之人。昧於鑒戒。貪於嗜欲。故身死人手。為萬世嗤笑。豈不哀哉。又如漢質帝。少而聰慧。如梁冀驕橫。嘗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冀聞惡之。遂令左右進毒加煮餅。帝受害。此皆可為鑑戒也。我太祖皇帝。立法陳憲。以垂萬世。雖外設光祿司以典庖廚。早晚所具膳羞。皆擇宮中忠良謹厚婦女以主之。至於巡幸出外。擇內官忠謹者以典膳羞。此最為良法。必當遵而行之。凡每日所御一飲一食。不可不慎。嗜欲不可不謹。務必審察。以防不虞。凡飲食色惡。及氣味變者。皆不可輕食。尤須常以為戒也。防衛。凡居處出入。左右前後。必擇端謹忠正之人。兵衛防閑。常須嚴肅。蓋侍衛之職。不可以輕。動靜之際。安危所繫。不可不察。至於田獵之事。聖王所以講武習射。非以為遊樂也。故不可以廢。惟當體念民力。不妨農時。然舉動之際。尤須審察人情事幾。蓋天下雖安。不可忘危。天下雖治。不可忘武。如梁武帝不脩武備。一旦侯景作亂。將士離心。淹留不進。臺城受圍。擐甲者止二萬人。乘城不滿四千。又皆羸喘之輩。恐懼退懾。無復鬥志。武帝被景侯景拘辱窘迫。遂餓而死。梁就滅亡。又如唐玄宗。末年聽李林甫等變府衛之良法。應募者皆市井負販無賴子弟。未嘗習兵。一旦安祿山作亂。中外倉惶失措。幾至亡國。故國家至治之時。常不可忘武備。土地雖廣。兵甲不修。奸盜猝發。則無以禦之也。且田獵固講武之事。但不可盤遊無度。夏之太康外作禽荒。十旬弗返。而人拒之。此尤可為深戒也。佛。佛教義俱顯密。弘演無上正等正覺。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萬行圓正之因。無上般若至極之果。廣大圓融。真如常住。大慈大智。不動真際。超出三界。圓滿十方。神通方便。普渡群生。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大矣哉。至矣哉。萬法之資始。乘千化而不壞。履萬惑而常通者也。修學之者。了明心性。真淨明妙。虛徹靈通。謹持禁戒。永斷無明。由三摩禪那。造詣圓覺。六度圓成。萬行具足。功德滿足。則成微密之因。而妙敷慧力。廣闡靈化。以陰翊皇度。身心平等。徧運慈悲。開演真詮。以惠濟顯幽者。此佛教之修善也。道。道教清淨無為。顯微玄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可以道。不可以名。寂然不動。未始有始。窈窕冥冥。莫知其精。恍恍惚惚。莫知其極。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至高至大。玄之又玄。體萬物而妙萬物者也。修學之者。完神固氣。鍊金葆和。存無守有。湛然若虛。凝然若神。勤而行之。故能長生。出入自在。莫思莫慮。闡揚玄範。運用妙秘。以陰翊皇度。點石化金。煉汞為丹。以成濟利。委蛻汙濁。白日超昇。此道教之修善也。人君承祖宗神氣之重。為宗廟社稷之主。係普天率土之望。代天理物。其任甚重而至大也。當博觀古今。深究治亂。敬天愛民。發政施仁。選賢任能。同心恊德。重農事以為本。嚴兵備以為衛。宣明政化。整肅綱紀。敦行節儉。明慎賞罰。保全宗親。謹戒內治。斥遠讒佞。殄除奸兇。使中國乂安。四夷順服。雨暘時若。災害不生。生民享至治之澤。宗社延無窮之慶。平居燕閒。寧心定志。節其嗜欲。清淨澹泊。以養天和。不蕩情於奢糜。不役志於聲色。不肆意於放逸。自然身體康豫。壽齡延遠。此人君之修善也。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外鎮撫四夷。內親附百姓。使萬物各得其所。表率庶寮。使大小各盡其職。納天下於富庶之中。措赤子於衽席之上。克盡股肱之任。使君安於上。而民安於下者。此宰輔之修善也。宰一縣。守一郡者。政令明公。賦役均平勸農興學。使民衣食足給。安於田里。有養生送死之具。無飢寒愁嘆之聲。德化興行。眾務為善。不敢為惡。子必孝於父母。弟必恭於兄長。尊卑有序。男女有別。勉於禮儀廉恥之行。盡其忠君愛民之心。此守令之修善也。庶人。貧者夙夜之間。衣食不給。拳拳為善之心。堅如金石。以修陰隲。當者散施己財。周人急難。濟人窮乏。又有深明醫術。廣儲藥物。療人疾病。濟人夭誤。而成起死之功者。此庶人之修善也。未為人君者。必修明綱紀。興隆教化。天下皆雍熙之治。宗社如泰山之安。然後可以優遊仙佛之道。如軒轅黃帝誅蚩尤之亂。除天下之暴。用賢任哲。開物成務。造歷算。定律呂。創宮室。制貨幣。作冕旈衣裳。作舟車器用。畫野分州。經土設井。天下大治。功德勝隆。乃問道廣成子。修行神仙之術鑄鼎荊山。鼎成。騎龍白日上昇。逍遙太清。蓋天真全而天一定。澤被生民。化衍天下。治矣大矣。為人君者。不能修明綱紀。興隆教化。天下窘於飢寒。宗社危於壘卵。而欲考求仙佛長生之道。如梁武帝宋徽宗載在史冊。昭然可見。可為鑒戒。佛云。學願求佛。欲濟眾生也。又云。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又云。弘聖教以訓民。垂至仁以育物。□□歲豐。氣阜時昌。又云。其可刑。罰其可(闕文)。雖傾財奉佛。何以益乎。道云。愛民(闕文)。又云。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乃普。又云。善為政者積其德。德積而民可用也。又云。法令正於上。百姓服於下。又云。正刑修德。去私戒盈百福日至矣。又云。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體
楷書
裝裱形式
冊(摺裝‧方幅式)
數量
一冊:二十八開(本幅二十八開五十六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集叢號-類型
單件
典藏尺寸
本幅 / 26.4x17.1 / 全幅 / 38.1x48.9
質地
本幅 / 紙
題跋資料
簽 / 封面 / 楷書 / 治平金鑑。明人書。
印記資料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鑑藏寶璽 / 重華宮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樂善堂圖書記 / 鑑藏寶璽 / 嘉慶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宣統御覽之寶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初編(重華宮),下冊,頁722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三),第一冊,頁13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