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共30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0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1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2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3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4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5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6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7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8張
跟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有關的相片,第29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

嵇康養生論。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試粗論之。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藉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内懷商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衝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夫為稼於湯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糓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脩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僧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夫田種者一畝十一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木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觸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薫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蝨處頭而黒。麝食栢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唯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闇。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唯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元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勌。以致乏絶。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歎恨扵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猶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而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理。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願。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内懷猶豫。心戰於内。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彊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絃。無為自得。體妙心元。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正草二體書)。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 / 授權人:國立故宮博物院 /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NPM_Painting&id=故帖00016400002。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趙構
書體
楷書,草書
裝裱形式
冊(經摺裝)
數量
一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集叢號-件
02
集叢號-開
03-26
集叢號-幅
03-26
集叢號-類型
附件
質地
本幅 / 紙
題跋資料
題跋 / 李東陽 / 本幅 / 正德三年(西元一五0八年)六月十三日長沙李東陽書。 / 行書 / 右嵇康養生論一卷。真草相間。用智永千文體。後有德壽御書印。德壽宋高宗宮名。作于紹興十八年戊辰。實中興之二十二年也。又九年丙子。孝宗受禪。始尊高宗為太上皇。退處德壽。又十四年。年八十一而崩于是宮。此書蓋倦勤筆。時計其年當過耳順。而楮墨精密乃如此。豈真有得于養生之説故歟。史稱其博學彊記。繼體守文。而撥亂反正。復讎雪恥。為未足。觀于是書者。其亦有所感矣。吾友楊應寧都憲得此而藏之。敬題其後。正德三年(西元一五0八年)六月十三日長沙李東陽書。 / 題跋 / 王世貞 / 本幅 / 萬曆紀元(西元一五七三年)秋七月晦。吳郡王世貞書於武昌南樓。 / 行楷書 / 右太史姚君繼文藏宋思陵手書嵇中散養生論一篇。行模真草相間。後有德壽御書印。德壽思陵為太上時所居宮也。思陵初擬豫章。在青冰之間。晚始刻意山陰。傍及鐵門。限此尤其得意筆。正書時於督策。露章法一二。蓋欲以拙救熟耳。行草翩翩二王堂廡間。而不能脱蹊逕。然要當於六代人求之。繼文工八法。無俟余贅。余獨歎中散之精於持論。而身不能免也。其微言奥旨。若遺丹之在藏。數百千年。尚能起痼離凡中。所謂一怒足以侵性。一哀足以傷身。思陵深戒之。故德壽三十年。不減玉清上真。而五國之游魂不返矣。單豹食外。彭聃為夭。其思陵與中散之謂耶。萬曆紀元(西元一五七三年)秋七月晦。吳郡王世貞書於武昌南樓。
印記資料
收傳印記 / 天曆之寶 / 收傳印記 / 德壽御書 / 收傳印記 / □□誼 / 收傳印記 / □□珍玩 / 收傳印記 / 端本 / 收傳印記 / 蕉林 / 收傳印記 / 冶溪漁隱 / 收傳印記 / 蒼巖 / 收傳印記 / 蒼巖子梁清標玉立氏印章 / 收傳印記 / 觀其大畧 / 收傳印記 / 珍玩(葫蘆印) / 收傳印記 / 書印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印 / 收傳印記 / 蕉林書屋 / 收傳印記 / 姚叔子 / 收傳印記 / 子子孫孫永寶之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 院藏碑帖特展目錄,頁269-270、373。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