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尺寸本幅 / 31x117.4 / 引首 / 30.5x85.4 / 隔水一 / 30.5x11.8 / 隔水二 / 30.5x11.8 / 拖尾一 / 31x643.4 / 隔水三 / 30.5x11.8 / 拖尾二 / 31x25.2 / 隔水四 / 11.8
質地本幅 / 紙 / 拖尾一 / 紙 / 拖尾二 / 紙
題跋資料題跋 / 錢良右 / 本幅 / 良右 / 行楷書 / 小李將軍倦著色。發興江鄉寫匈臆。兩山前後雲半分。眾木低昂秋欲濕。茅屋下有幽人栖。蹇驢來往村東西。扁舟漁老應足樂。我亦江邊還杖藜。一時揮灑能清絕。四海斯人今玉折。紙上悲風吹我衣。目送飛鴻似明滅。良右。 / 題跋 / 韓璵 / 本幅 / 薊丘韓璵 / 行書 / 使君騎鯨上天去。江鄉秋晚風欲回。蟻人歸路木葉下。葉舟斷岸蘋花開。荒荒別漵水為國。落落遠山雲作堆。滄浪何處纓可濯。明月五湖歸去來。薊丘韓璵。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壬午(西元一七六二年)清和月御題 / 行書 / 丹青見布慮疑黂。戲寫江鄉水墨雲。卻勝霸陵逢醉尉。至今猶說小將軍。鯉魚風起浪連天。蘆葦叢中避釣船。爾許名人嘅離合。豈知一例幻江烟。揚子曾經三度遊。但知春景不知秋。鵲華師子仍同弆。足傲重光詡潤州。壬午(西元一七六二年)清和月御題。 / 題跋 / 陳深 / 拖尾 / 吳陳深 / 草書 / 江皋木脫天始霜。水落危磯露沙觜。漁翁持竿釣寒浦。一舸深艤蘆花裡。數家茅屋青山底。村村䆉稏黃雲委。蹇驢凌競野橋路。鄰家酒熟相邀去。日飲無何足忘世。便擬求田水鄉住。卻愁里胥夜打門。十室九室空雞豚。還君此畫增嘅嘆。何年有路通桃源。吳陳深。 / 題跋 / 柯九思 / 拖尾 / 丹丘柯九思賦 / 行楷書 / 蘭舟誰遣度沅湘。隔岸蒼梧樹影涼。採盡芙蓉秋露濕。祇留殘翠蓋鴛鴦。丹丘柯九思賦。 / 題跋 / 鄭元祐 / 拖尾 / 遂昌鄭元祐敬為汾亭先生題李黃巖江鄉秋晚圖 / 行書 / 築室水中荷蓋車。江鄉秋色野人居。畫圖不見捐璫處。愁絕山中種樹書。遂昌鄭元祐敬為汾亭先生題李黃巖江鄉秋晚圖。 / 題跋 / 王時 / 拖尾 / 金源王時謹題 / 行書 / 野水晴山動入神。馬蹄厭踏九街塵。懸知白玉樓頭月。愁照溪橋渡影人。金源王時謹題。 / 題跋 / 李國壽 / 拖尾 / 覃懷李國壽 / 行書 / 黃嵒人已遠。秋意冷相看。無處著清氣。草堂生夜寒。覃懷李國壽。 / 題跋 / 郭畀 / 拖尾 / 友弟朱方郭畀 / 草書 / 暑雨急如注。洪波湧平田。子行東陽道。弱馬鞭不前。地靈發怪狂。奪我捉月仙。曲此翰墨手。卻作水底眠。善惡果不應。誰其扣蒼天。平生一杯酒。無由滴黃泉。王郎友墨君。追遊記當年。敲門出片紙。滿室生雲煙。逝者不可作。展玩清淚漣。滄江虹月夜。米家何處船。遵道以戊辰六月一日作汗漫遊。年甫四十六。後兩月。客有袖遺墨過余求題。為賦前詩。今觀此圖。再書一過。以示不忘。友弟朱方郭畀。 / 題跋 / 姚文□ / 拖尾 / 姚文□ / 行楷書 / 揚舲者誰子。載酒欲何之。林薄分樵逕。溪清見釣絲。久謀歸隱計。未辦買山貲。何處有此境。吾將叩遠師。姚文□。 / 題跋 / 鑑(姓名待考) / 拖尾 / 鑑 / 草書 / 幾年踏遍洛陽塵。江上青山入夢頻。忽見畫圖醒醉眼。卻愁無處著閑身。鑑。 / 題跋 / 趙由辰 / 拖尾 / 趙由辰 / 行書 / 高峰遠岫白雲飛。蘆葦蕭蕭洲渚微。如此江山良不惡。便應隨取釣船歸。趙由辰。 / 題跋 / 薩都剌 / 拖尾 / 江鄉秋晚圖。遵道李黃喦畫之。京口石民瞻藏之。燕山薩都剌題之。 / 草書 / 沙肥霜下江水枯。空山落日雲糢糊。草堂遠近露山曲。蕭蕭行李行人孤。蹇驢度橋歸興急。荷者相呼雞犬寂。村南村北秋天垂。山後山前烟樹立。江風水面吹淺莎。打魚小艇如飛梭。何人蕩槳立船尾。船頭釣者腰半駞。小李將軍不可作。粉墨流傳愁剝落。石門隱者尤好奇。拄杖敲門索新跋。京口綠髮參軍郎。見君此畫心已降。攜家便欲上船去。釣魚煮酒揚子江。江鄉秋晚圖。遵道李黃喦畫之。京口石民瞻藏之。燕山薩都剌題之。 / 題跋 / 李淳 / 拖尾 / 鄱陽李淳 / 行書 / 雲山烟樹晚秋天。萬頃滄波一釣船。好景寫歸圖畫裡。家傳筆法繼龍眠。鄱陽李淳。 / 題跋 / 劉致 / 拖尾 / 湘中劉致為民瞻兄題李遵道江鄉秋晚圖 / 行書 / 山蒼蒼。江茫茫。秋高野空江路長。蹇驢凌兢度橋去。數家老屋依殘陽。孤舟依依小如掌。舟尾何人擊蘭槳。岸碕木老石蒼古。崖際雲深氣蕭爽。昔年瀟湘渡頭有此景。坐對畫圖發深省。綠簑青篛不負儂。何日攜家上漁艇。玄真子。不要詩。只作江湖踏浪兒。江山如此不歸去。政恐他日歸無時。石門高隱當有招我歸來辭。湘中劉致為民瞻兄題李遵道江鄉秋晚圖。 / 題跋 / 王壽衍 / 拖尾 / 玄覽道人王□□ / 草書 / 淮陰王郎寫山水。落筆專門薊丘李。自昔騎鯨作水仙。人間壁素臨摹傳。得此真圖萬石家。王郎寶惜向人誇。學畫猶知重師法。傳道豈得無師耶。至元丙子(西元一三三六年)秋九月廿又三日。先師秋巖文學忌辰。元中宗友持此卷求題。因書于開元清風堂。玄覽道人王□□。 / 題跋 / 石巖 / 拖尾 / 遵道使君為予作此圖。元中鄉友。妙於繪事者也。愛其行筆清潤。因輟以贈之。復題絕句。石巖。 / 隸書 / 遵道使君為予作此圖。元中鄉友。妙於繪事者也。愛其行筆清潤。因輟以贈之。復題絕句。石巖。昔年乘傅度河關。馬首峰巒擁髻鬟。白髮歸來重對此。恍然坐我翠微間。 / 題跋 / 賈策 / 拖尾 / 大梁賈策 / 草書 / 李侯騎鯨已仙去。空有翰墨留人間。晴窗淨几時展玩。澹然相對如西山。大梁賈策。 / 題跋 / 史景仁 / 拖尾 / 洞霄史景仁 / 草書 / 江干老屋明斜陽。江潭獨行聞棹歌。棹歌夢歇知何處。天際微茫辨江墅。漁翁日晚釣舡歸。網絲半掛垂楊樹。分明有路到滄洲。故人別來今在否。咫尺毫端見千里。令人曉夢瀟湘秋。洞霄史景仁。 / 題跋 / 史召孫 / 拖尾 / 王元中傳李遵道筆意。攜江鄉秋晚圖求詩。隨致數語。末句悼吾故友遵道公。眉山史召孫。 / 行書 / 王元中傳李遵道筆意。攜江鄉秋晚圖求詩。隨致數語。末句悼吾故友遵道公。眉山史召孫。毫端散清氣。蒼翠亂紛紜。野逕開秋色。漁洲款夕曛。不傳王駙尉。誰繼李將軍。展卷人何在。青山起白雲。 / 題跋 / 陳子浩 / 拖尾 / 養吾陳子浩 / 行書 / 木落秋清天宇高。鷗波不動有漁舠。江山歷歷歸圖畫。千古風流逐浪淘。養吾陳子浩。 / 題跋 / 張雨 / 拖尾 / 句曲外史張天雨為元中徵君題 / 行楷書 / 西崦人家暮靄橫。漁舟渾似野漚輕。眼中信有風波險。約向菰蒲淺處行。 此卷傳從萬石君。殘山剩水覺精神。若看王宰留真蹟。便是黃巖第二身。句曲外史張天雨為元中徵君題。 / 題跋 / 龔璛 / 拖尾 / 遵道仙去之明年。是為天曆己巳(西元一三二九年)夏五廿又二日龔璛題。 / 行書 / 纖瘦通眉指爪長。新秋客影舊江鄉。浮雲流水無尋處。寫恨晴山滿路旁。遵道仙去之明年。是為天曆己巳(西元一三二九年)夏五廿又二日龔璛題。 / 題跋 / 葉森 / 拖尾 / 虎林葉森為元中徵君題 / 楷書 / 數筆滄江晚。一川寒葦秋。依微分客舍。浩蕩起漁舟。靜息風濤險。閑看煙樹浮。羨君藏寶繪。師法得營丘。王晉卿從事。畫妙小景。亦墨作平遠。皆李成法也。虎林葉森為元中徵君題。 / 題跋 / 沈元壽 / 拖尾 / 霅川沈元壽 / 楷書 / 渺若長江水。蒼然何處山。搖搖舟一葉。撐入荻蘆灣。吾鄉山水窟。極目足清幽。安得有此景。蒼茫烟樹秋。霅川沈元壽。 / 題跋 / 普明 / 拖尾 / 琴川慧日普明 / 草書 / 黃落秋江上。依俙似輞川。屋頭山滴翠。門外水如天。策蹇尋歸路。移舠釣晚烟。畫圖真富貴。盡屬小神僊。琴川慧日普明。 / 題跋 / 邊武 / 拖尾 / 隴西邊武伯京敬為元中兄題 / 草書 / 乾坤清氣入詩脾。詩到無聲鑒者稀。石脈如麻師老董。雲根若絮學元暉。霜寒棘刺(點去)子垂紅小。風翦松毛覆翠微。江漢丘原皆一主。長年漁子占苔磯。隴西邊武伯京敬為元中兄題。 / 題跋 / 翟思忠 / 拖尾 / 玄玄子翟思忠 / 行書 / 𣓌葉毻霜鴉滿川。蘆花霏雪鴈橫天。老秋無限瀟湘意。都在西陽阿那邊。玄玄子翟思忠。 / 題跋 / 胡志寧 / 拖尾 / 至元五年(西元一三三九年)冬十月初四日。義興胡志寧無逸書。 / 行書 / 往年得清樓。見李黃巖揮洒醉墨。山水竹石。俄頃而成。由天機精到故爾。于今已二十年。復觀元中公所藏江鄉秋晚圖。為之撫卷三歎。悵斯人之不復見也。謾題數語云。至元五年(西元一三三九年)冬十月初四日。義興胡志寧無逸書。 / 題跋 / 顧觀 / 拖尾 / 京口顧觀 / 草書 / 飄飄江上舟。來往如流槎。行人上舟去。風水無津涯。當時送別離。楊柳飛白花。如何對黃落。猶然未還家。茅屋曉霜寒。蕭蕭蘆葉乾。開門候風訊。已覺衣裳單。京口顧觀。 / 題跋 / 笪重光 / 拖尾 / 江上外史笪重光書 / 行楷書 / 李黃巖此卷。按郭天錫諸君跋。當是作於至元戊辰以前。計世祖以至元十六年己卯始統一區宇。則此卷猶南宋時畫也。觀其規模僧巨。氣韻超渾。去古未遠。陶輟耕所謂名人題跋甚眾者。即此卷耳。流傳吳越。與松雪鵲華。雲林師子諸名迹並重。初為京口石氏之物。歷數百年。復歸吾潤。信有神合。因重裝于安時堂。珍襲藏之。漫記卷尾。江上外史笪重光書。 / 題跋 / 笪重光 / 拖尾 / 行楷書 / 跋中玄覽道人至句曲外史七則。墨色剝落。必是經散失後。雨濕漶漫。再合為完璧者。古賢遺翰。默護不少。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印記資料作者印記 / 李氏遵道 /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樂壽堂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古希天子 / 鑑藏寶璽 / 壽 / 鑑藏寶璽 / 天恩八旬 / 收傳印記 / 史鐵厓珍藏書畫 / 收傳印記 / 錢逵私印 / 收傳印記 / 玄覽方丈 / 收傳印記 / 西臺世宅 / 收傳印記 / 張印玉書 / 收傳印記 / 素存氏 / 收傳印記 / 笪在辛氏 / 收傳印記 / 笪重光 / 收傳印記 / 鬱岡居士 / 收傳印記 / 直指繡衣御史章 / 收傳印記 / 潤州笪重光鑑定印 / 收傳印記 / 之友(半印)
主題主要主題 / 山水 / 秋景 / 其他主題 / 山水 / 江河、湖海 / 江河 / 其他主題 / 人物 / 漁夫、船夫 / 其他主題 / 人物 / 行旅 / 其他主題 / 樹木 / 其他主題 / 樹木 / 松 / 其他主題 / 花草 / 蘆葦 / 其他主題 / 走獸 / 騾.驢 / 其他主題 / 建築 / 房舍 / 其他主題 / 建築 / 橋 / 其他主題 / 船 / 篷舟
參考資料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四),第二冊,頁114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圖錄,第十七冊,頁185-194 / 參考書目 / 1.何傳馨,〈薩都刺跋李士行江鄉秋晚〉,收入石守謙、葛婉章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初版),頁314。
2.何傳馨,〈行走於蒙元的藝廊裡 — 「大汗的世紀」特展 元薩都刺跋李士行江鄉秋晚〉,《故宮文物月刊》,第225期(2001年12月),頁30-31。
3.何傳馨,〈元代書畫題詠文化 — 以李以行〈江鄉秋晚〉卷為例〉,《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2002年夏),頁11-40。
/ 參考書目 / 邱士華,〈元李士行江鄉秋晚 卷〉,收入邱士華主編《行篋隨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書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03),頁160-165。 / 內容簡介(中文) / 李士行(西元一二八二—一三二八年),薊丘(今北京)人。字遵道,李衎子。官至黃巖知州。詩歌字畫均有前輩風致。竹石得自家學,尤善山水。
此卷畫江村平遠景色,近處樹石掩映,矮屋傍崖。遠處行人騎馬渡橋,汀渚處處,漁舟往還。石用長皴,山頭石間苔點繁密。畫幅透視呈現前後高低不同的兩個水面,至為奇特。 / 內容簡介(英文) / Li Shih-hsing, a native of Peking, was the son of the painter-official Li K'an. He was versed in the arts of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is paintings of rocks-and-bamboo followed that of his father, and he excelled at landscapes.
This handscroll shows a level-distance view of riverside huts. In the foreground to the right are trees and slopes with buildings by open spaces. In the middleground, a traveler on horseback heads across a bridge to buildings in the distance. Shoals dot the scenery along with fishing skiffs. Long texture strokes define the hills and slopes, including clusters of "moss" dots. The upward tilt of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in the background to the left is unus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