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當光影穿越高牆—2025年文化平權觀影體驗

在高牆之後,電影仍能照進青春的日常——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持續以行動實踐文化平權,連續五年走進少年矯正學校,讓校內同學有機會接觸臺灣影視作品,培養多元文化視野,並開啟不一樣的觀影經驗。曾放映過的電影片單包含由國家影視聽中心完成的《少年吔,安啦!》數位修復版、《魔法阿媽》數位修復版,及精選臺灣電影《下半場》、《陽光普照》《一家子兒咕咕叫》等,今年兩所合作學校—敦品中學及誠正中學,選片皆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分別放映紀錄片《交換禮物》及經典國片《父後七日》,映後座談邀請到影人、影像工作者參與,與師生進行對話與討論,學校亦邀請專業工作者延伸電影內容,分享生命禮儀儀式的意涵,在觀影後,持續加深對影像主題、創作動機、文化脈絡等的理解。最後將視角拉回到觀眾自身,引導師生們試著描述自己走入電影院的觀影印象,持續累積這個時代的記憶資產。註:少年矯正學校,收容觸犯刑罰之少年受刑人及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定感化教育處分之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之少年及兒童為主設置的學校,其目的旨在經由學校教育方式,來矯正少年受刑人不良習性,幫助其改過自新,重新適應社會生活。

        經過嚴謹管控的出入限制,進到矯正學校的禮堂,架起銀幕、放映及音響設備,周圍窗戶掛起了黑布遮光,同學們跟著班級隊伍依序入場,與同儕並肩而坐,當投影燈光亮起,逐漸喚起久遠的記憶裡,歡快地走進電影院的時光。

在電影放映開始前,先運用國家文化記憶庫資料,快速打開同學們對影視聽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的認識。為呼應「觀影體驗」的概念,國家影視聽中心以大林新興戲院入場券為發想,特製活動入場券,已經是生在數位時代的青少年,或許是第一次拿到紙本的電影入場券。誠正中學的老師還製作了影院招牌,並以座落於三重著名的天台電影院資料為例,讓同學們回想自己成長的地區是否也有一座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院。

圖:大林新興戲院入場券,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227394

圖:天台戲院,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95330

於「台影新聞片」開放資料庫中,這部攝錄於1968年的「少年輔育工作」,即於當時仍被稱作桃園少年輔育院的敦品中學為拍攝地點,橫跨五十餘年,同學試圖在影片中找到可以辨識的景物,對映著過去與現今,兩個時空下的建築、服裝、器物等差異,不變的只有放眼望去的極短平頭。

圖:線上觀賞《少年輔育工作》,資料來源:「台影新聞片」開放資料庫。

https://tfa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bc280d6df2791a045a2ea4e8fb11ff8#16881 

除了線上資料的展示,也帶來了影視聽文化資產中的重點典藏—膠卷,當同學們直接碰觸到膠卷媒材,貼近的觀察膠卷上一格一格的畫面,毫無畏懼地嗅聞略為散發的酸氣,慢慢理解一部電影是如何被記錄在膠卷,並經過專業的修復和掃描步驟,到今日可以被再次放映的過程。



今年誠正及敦品中學的放映片單,分別挑選了2010年上映的經典國片《父後七日》,及今年甫上映的紀錄片《交換禮物》,內容皆談到了「生」與「死」的議題。《父後七日》特別邀請到製片詹婷怡,將製作電影的過程一一拆解,包括創意發想、拍攝和後期製作,強調製作過程的複雜性和需要的協調工作,作為導演、製片與製作團隊在每個環節中的角色和責任,讓同學更能明白每一部電影的珍貴。同學也好奇的問到電影配樂的挑選、如何成為製片等問題。而談到《父後七日》藏在幽默台詞和禮儀習俗的背後,真正帶出來的是與親人之間深刻的情感,時隔15年,無論是首次觀賞的同學,或是再次觀賞的老師們,都忍不住淚珠盈眶。學校亦延伸主題講座,邀請新竹的長生天生命園區營運長阮思嘉,談及生命禮儀的意義、儀式流程及禮儀師的守則,讓同學理解禮俗文化,甚至是未來職涯發展的選擇。



在《交換禮物》的映後座談則邀請到創作團隊—導演林明謙、監製曾國駿與影人曾寶儀,開場即講到這不只是一部跟癌症有關的紀錄片,更多的是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而疾病只是其中一種。師生們除了好奇紀錄片的拍攝過程,探討的內容不乏關乎於情緒、陪伴、選擇與遺憾。導演提及自己拍攝紀錄片時,也在「觀察」每個人的情感與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是紀錄,更可以是對生命的深刻反思,而曾寶儀也給師生們一項小功課,「如果要拍一部屬於你自己的紀錄片,你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主角,你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你正在扮演什麼角色,每一個選擇是不是你自己做的,而接下來會怎麼繼續往前走。」最後三位創作團隊也鼓勵大家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展現生命的無限可能,更是叮嚀學校的老師們,請好好地陪伴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事。



而電影,最重要的是坐在銀幕前的每一位觀眾,觀影活動中也藉由一段口述訪談的影片,引導同學們試著回想和描述自己的觀影經驗,清楚的說出時間,描述在電影院看到了什麼、聞到什麼味道,以及自己的感受,和對自己的影響,練習著回憶跟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足部穿著, 室內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圖:江明赫談接觸大林萬國戲院的緣起,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2227406

觀影後,邀請到幾位同學訪談,敦品中學的同學一坐下便開心地說到:「小時候有看過膠卷!會滾動,就是要更換的那種。」原來是幼稚園時曾去過父親工作的電影院,看電影中途被父親帶到放映室的記憶,當時不清楚究竟在做什麼,只記得爸爸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換一大卷東西,今天才知道原來就是膠卷。同學陸續也追問了幾個問題,展現對膠卷保存和修復的好奇。

而在另一個班級的同學,問起印象最深刻的電影,堅定地說想聊聊今天所看的《交換禮物》,是因為想到罹患癌症第四期的媽媽,對於即將提報出校的他,在看完電影之後,才發現自己過去沒有意識到媽媽的生命很可能突然就結束了,於是開始思考出去之後,要怎麼陪伴媽媽走剩下的路,更希望可以能陪伴她走得久一點。

誠正中學的同學則想起小時候被媽媽拉著一起看電影,只是媽媽總是挑了一些恐怖的日本動畫,當時還是小小年紀的他,每次看完晚上都害怕得睡不著,而談到長大後經常與朋友相約看電影,陸續提及了幾部有印象的電影,《咒》、《返校》、《鬼聲泣》等,原來已經默默被母親影響了觀影喜好。

雖然同學們正處於行動受限的人生階段,而「觀影」則是開啟思想自由的大門,從電影看見不同的人生故事、想起需要陪伴的家人、理解文化習俗的意義,不停反思自身的困惑,也激發尋找生命出口的渴望。


內容描述授權內容描述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資料提供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撰文|丁于晏 攝影|苗嘉澍
資料授權資料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異動日期2025/07/28
發布日期2025/07/04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