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光復鄉清澈的溪水旁💧,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曾以竹架細心維護著魚場。
1。拾素材:尋找、收集與處理搭建魚屋所需的天然材料。
2。築魚屋:將材料搭建成三層結構的魚屋,並將其放入水中。
3。捕收穫:依序取出竹枝、中層、底層的材料,進行永續捕撈。
族人運用自然素材🎋,為魚蝦打造理想的棲地──宛如一座生態的「水下公寓🐟」,讓不同習性的水中生物共棲其中。待時機成熟,族人們會一同捕撈,收穫這份與自然共存的古老智慧,不僅支撐了部落的生活,也讓馬太鞍濕地的生態持續循環、生生不息🌱
然而,這片曾被山林守護的土地,這2年卻遭逢考驗,地震與颱風接連影響,使得馬太鞍溪上游形成巨大的堰塞湖。今年9月底,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湖水多次溢流,最終無情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傾瀉而下沖入馬太鞍溪下游流域,造成光復鄉、鳳林鎮以及萬榮鄉多處區域淹沒。
願受災區域早日恢復榮景,再次展現自然與人類共好的模樣,讓湧泉清澈💧、魚蝦悠游🐠,也讓人文與自然交織的和諧風景再度回到眼前。
同時我們也向所有辛苦投入救援、清淤的當地居民、國軍以及眾多不同類型的 超人 💪致上最高的敬意,謝謝你們的無私付出,讓這座多山的小島展現出最珍貴、最溫暖的人情味。
🙏 我們持續為馬太鞍流域受災地區加油,願重建之路順利!☀️
👉更多馬太鞍資料:https://tcmb.pse.is/vataan
👉更多巴拉告資料:https://tcmb.pse.is/palakaw
#巴拉告 #自然共存 #馬太鞍堰塞湖 #災後重建 #鏟子超人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