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則新聞的畫面裁切情形,為此段影音素材的原始狀態
本片為「台南市牡蠣養殖」,拍攝時間1969年12月15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53秒,音軌完整清晰。
影片開頭為蚵民將牡蠣串綁在蚵枝上的場景,1969年臺南市政府為發展水產養殖業,促進牡蠣生產,充裕農村經濟,以改善沿岸蚵民的生活狀況,在臺南市內海實施牡蠣養殖改良示範工作,分別以插篊式(插枝式)及垂下式(垂吊式)兩種新方法來進行養殖試驗。
這兩種新的養殖牡蠣的方法,除了可以縮短養殖的時間,同時可增加牡蠣的產量高達10倍之多。由於新法養殖的試驗成功,今後不但能夠大量養殖生產以供應市場所需,亦還能增加蚵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生活。
臺灣養殖牡蠣的相關記載最早起源於彰化鹿港地區,明鄭時期廣徵漁稅,在徵收課稅的項目中包括牡蠣養殖。到了日治時期,根據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在1897年「殖產報」一文的引述,嘉義東石港在 120 年前使用牡蠣殼散佈在海灘,以著苗繁殖的方式養殖牡蠣,以此推估臺灣養殖牡蠣至少有 220 年以上的歷史。鹿港為臺灣插桿養殖牡蠣的發源地,除了高雄、臺南及淡水有石塊養殖的方式外,其為臺灣最主要的養蚵方式。戰後,繼續沿用日治時期的插桿式養殖,此法養殖成本低廉、操作簡單,但適合的沙岸已利用殆盡,故無法大量增產。1950 年開始推廣簡易垂下式養殖方式,選擇較不受風浪影響的內海及河溝養殖,再擴大至潮間帶,因養殖地區水深且餌料豐富,牡蠣生長速度變快。1972 年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試驗延繩式及浮棚式牡蠣養殖成功,由於可使用的海域面積大,垂掛牡蠣數量多,牡蠣生長十分快速,故漁民紛紛改以延繩式及浮棚式養殖牡蠣。
目前臺灣的牡蠣養殖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固定式(如平掛式、垂吊式、插篊式),固定於潮間帶淺灘,不需要用保麗龍,亦不用每年更換蚵棚,僅需要廣大的潮間帶環境,例如在七股潟湖、彰化、雲林一帶是代表。海水漲退潮,牡蠣也會離水閉合。另一種是浮棚養殖(如浮棚垂吊、延繩垂吊),主要是養在近海水面上或是河口,靠保麗龍或浮筒支撐浮力,蚵串垂直吊掛於蚵棚下一直浸於海水中,主要養殖季在冬季。
影片中提及的兩種養殖技術分別為插篊式及垂下式,前者俗稱「電桿式養殖」,是最古老的養殖方式,不受地形影響。將刺竹或麻竹頭劈成竹片作為蚵枝,蚵枝分為長、短枝兩種,以其長短配合海灘深淺直接插在海灘上,任牡蠣自行附著生長,各地作法有別,差異在行列之間排列。然牡蠣附著不均,退潮時露出水面無法攝食,成長速度自然較慢,要一年以上才能收成。加上竹片常被鑿船蟲蛀掉,又容易流失,此法漸不被採用。後者的養殖方法為兩養殖棚架,適宜在內灣、潮溝間,多採長方形設計與海流成垂直為宜,以增加通過蚵串之流量,使牡蠣攝食機會增多,蚵架大小與地形有關。
臺灣的牡蠣一年的產值高達44億元,然而過去養蚵架棚因其回收及衍生的環保問題常為人詬病。如何將廢棄蚵殼變成有效資源,成為廢棄物再利用的新寵兒,是近年來相當重要的議題。水產試驗所已成功開發自牡蠣殼中萃取出「珍珠層胜肽」及完全利用剩餘殼粉製成「鈣質補充劑」及「天然抑菌劑」等技術,整體萃取流程不僅符合環保概念,更提升蚵殼的附加價值。蚵殼透過加工變成飼料、肥料、建材、醫材、美容等產品,成為生態永續與環境保育的要角。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