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十項建設工程積極發展中的石油化學工業」,拍攝時間不明,放映時間1975年10月1日,片長5分5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片首先拍攝中國石油的廠區,畫面中可看到「第二輕油裂解廠」的字樣,根據旁白的解說,中油公司為了供應國內石化工業的原料需求,在高雄楠梓和苗栗頭份興建了南北2大石油化學中心,生產塑膠、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石油化學品和其他工業的主要原料。
起先拍攝的第二輕油裂解廠在1975年甫完工後,高達5億多磅的產量仍不足應付國內需求,因此高雄楠梓開始興建第三輕油裂解廠,畫面也帶到了施工中的第三裂解廠,並表示預計在1976年下半年完工後加入原料生產,且補齊臺灣的工業需求、減少石油危機的影響。
畫面拍攝廠區內的畫面,包含懸吊鋼筋的建設過程、已經完工的相關設施。接下來畫面暫時停留在中臺化工公司高雄廠的廠區入口,並由旁白談到臺灣雖然在尼龍纖維工業快速發展,但卻無法自行生產原料「己內醯胺」(Caprolactam,簡稱CPL),長期依賴外國進口、價格受到控制,因此隸屬於經濟部的中臺化學工業被指定興建我國第一間尼龍原料廠,旁白表示拍攝時高雄廠即將完工,並已完成試車,即將開始生產己內醯胺,畫面也拍攝白色晶體狀的己內醯胺,接著拍攝身著白袍工作人員在化驗室中檢驗、確認最佳流程。最後拍攝的是苗栗縣頭份鎮興建中的中臺化工廠,旁白介紹的該廠將於1975(拍攝同年)年完工,設備與高雄廠相同,並新增環己烷、氫氣和硫酸錏結晶的生產工廠,作為北部中、下游廠的使用。
石油經過煉製、裂解後會成為合成塑膠、樹脂的原料,這段生產過程在1986年以前都由中油公司獨佔。二戰後,中油公司接受日治時期所興建於高雄的海軍第六燃料廠,並改為高雄煉油廠。在石油裂解程序的「輕油裂解廠」興建以前,就有美援扶持的石化中游產業公司成立(在石化業中的中游產業意指將上游產品進一步加工處理之產業,如PVC等塑膠原料、人造纖維等),當時以關稅限制的方式輔助塑膠工廠的發展。
輕油煉解廠的設立也與美國資金有關,1968年第一輕油裂解廠於高雄完工運轉,但是產量不足以供應國內工業使用,二輕的規劃旋即開始並於1970年興建、1973年納入十大建設之中,同時三輕、四輕等廠的規劃也開始進行,這些上游石化工業廠的設立相當大受到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為確保國內石化產業原料無虞而設立。1980年代後由於國際自由貿易的趨勢,使得臺灣在石化產業相關的補助、限制需得鬆綁,六輕得以由臺塑公司建設,然而五輕與六輕的建設並不順利,由於同時期在政治氛圍上的鬆綁,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等運動陸續出現,五輕最後仍於高雄後勁設立,六輕則自宜蘭改設址於雲林麥寮。
本片中後段所提及的中臺化學工業,原為經濟部底下的國營事業,因此在經濟部指導下生產當時國內所需原料,1982年在行政院的命令下與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公司合併,接著又陸續與臺灣碱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磷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併,一同納入中石化公司的版圖之中。1989年政府開始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中石化公司也在1994年完成民營化。原屬於中臺化的己內醯胺高雄廠於2003年關廠,頭份廠則經擴充後持續運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