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義縣阿里山忠王廟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嘉義縣阿里山忠王廟

本影片為「嘉義縣阿里山忠王廟」,拍攝時間及放映時間無法確認,片長59秒,音軌完整清晰。

嘉義縣阿里山忠王廟位於嘉義近郊,是當地的名勝之一,供奉吳鳳神位,長期皆有民眾前來進香膜拜。吳鳳為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人士,清康熙年間移居臺灣,旁白說道,「他為人誠懇,又通曉山地語言和風俗,在他擔任阿里山通事期間,受到山胞的敬重。吳鳳眼見山胞出草殺人以祭神之習俗,不惜犧牲生命作為遏止此風俗之典範」。影片中記錄了吳鳳銅像下,刻著「成仁取義」等字,眾多民眾圍著騎著馬的吳鳳銅像,瞻仰其捨身取義的精神。

吳鳳祖籍福建漳州,生於1699年(康熙38年)。1710年(康熙49年),漳州遭強颱侵襲,翌年又逢大旱,迫於生計,吳鳳父親吳珠,攜帶妻兒渡臺謀生。來臺後,初居諸羅城內前街,再舉家遷徙打貓東下堡番仔潭莊(今嘉義縣竹崎鄉)。吳珠除從事與阿里山原住民往來交易的「番割」外,也成立了「吳大振」墾號努力開墾事業。由於這種淵源,吳鳳熟悉鄒族的語言風俗,日後才會擔任「通事」一職。1717年(康熙56年),吳鳳19歲,娶陳古的長女陳良德為妻,並跟隨父親出入山地,與鄒族諸社建立良好關係,後繼承父業,成為「夥長」(即墾首),招佃開墾阿里山一帶「番地」。同年爆發朱一貴事件,諸羅陷於動亂,阿里山及水沙連各社乘動亂掠殺,原李姓通事因此被殺,遂由吳鳳接任此職。吳鳳既任通事,築一「社寮」於打貓東下堡番子潭莊,全家舉遷於此,兩年後又在社口莊(今嘉義縣中埔鄉)建立支廨。從1722年(康熙61年)任通事,至1769年(乾隆34年)被殺,任期長達48年之久。

吳鳳死後,碰巧阿里山各社發生疫癘,死亡相繼,致使原住民深信是吳鳳亡靈作祟,遂立誓不再出草。可能因吳鳳死後種種異象,鄒族一時不敢再向嘉義一帶出草,再加上與布農族之鬥爭,及由原住民擔任通事,減少了被剝削扣社租情形,減低衝突因素,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維持了近百年和平相處的歲月,所以到了清領末期與日治時期,阿里山原住民在漢人與日人眼中,認為「素稱馴順」,並且認定是吳鳳捨身取義的影響。附近漢民感念吳鳳,故於嘉慶末年,由通事楊秘推動,在社口莊吳氏邸址創建祠宇,鄉民俗稱為阿里山忠王祠,每年8月,以其殉職之日為期,虔誠祭祀。

1906年(明治39年),該廟在大地震中傾圮,1913年(大正2年),復於日本政府的資助募捐下重建,並由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擔任落成祭典的主祭。1931年再次修建,且擴充為拜殿、正殿與兩側廂房之規模,還有廣大的庭園,落成時第十四任總督太田親來祭拜。二戰後亦進行多次修建,增加了文物成列室、和碑亭,並在1985年擴建成吳鳳紀念公園,增建了後殿及廂房,並於同年登錄為嘉義縣之縣定古蹟。

「吳鳳神話」於日治時期被編入教科書,戰後國民政府來臺,除了將該鄉命名為「吳鳳鄉」,更延續日本做法,將吳鳳神話編入教科書。然而1986年初爆發湯英伸事件,臺灣原住民之權益於該事件後受到重視,更喚醒學界討論「吳鳳神話」帶給鄒族人的歧視。最終,「吳鳳鄉」於1989年3月1日正名為阿里山鄉,吳鳳故事也從教科書中刪除。近年來,在轉型正義的風潮下,吳鳳神話與其祭典的舉辦又再次引發許多不同聲音的討論,不同族群間該如何在互不侵犯的情況下保有其宗教與信仰自由,將是另一新課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