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嘉義縣阿里山風光」,拍攝時間及放映時間無法確認,片長1分59秒,音軌完整清晰。
嘉義縣境內海拔2000多公尺的阿里山是一座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崇山峻嶺、氣象萬千,雲海自腳下飄過美不勝收,處處綺麗風光讓人目不暇給,林區內有許多景緻,姊妹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三代木象徵著世世代代綿延不絕;象鼻木維妙維肖,呈現了自然的雕刻技術。旁白說道,「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的偉大,在林子旁建造了一座博愛亭,使遊覽的人們稍作休憩;慈雲寺裡佛像莊嚴、暮鼓晨鐘,使遊客懷念不忘」。
1896年,日本陸軍中尉長野義虎自玉里越過玉山,途經阿里山時,首先發現該地有大片密林;3年後,臺南縣派技手小池三九郎深入調查,證實此森林地為「無盡藏」,爾後對阿里山之開發即以小池的報告為藍本。1900年,鐵道部派技手飯里豐三勘查鋪設鐵路以搬運木材之可行性,再由殖產局派技師小笠原富二郎復勘阿里山森林實況。1902年,臺灣總督府委託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河合鈰太郎踏查阿里山,力主開發,並提出購置美國機械以運材之方案,符合兒玉源太郎總督殖產林業政策,得於1903年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訂定阿里山森林開發之大政方針。次年,森林鐵路測量定線,以嘉義北門為起始點,行經竹崎入山,自樟腦寮迴繞獨立山,過交力坪、奮起湖、二萬坪而上阿里山,扺沼平終點站;同年並就小笠原調查結果訂定森林經營大綱,並正式公布實施。阿里山林區管理機構以1904年2月8日為阿里山森林「發現」之日,實則發現之年為1896年,而開發定案之年為1904年。後因1904年發生日俄戰爭,財政支絀,阿里山開發計畫停頓;戰後改由民營,然1910年再次由官方收回經營權,改設殖產局阿里山作業所,從此官營。阿里山事業自1912年出材479立方公尺為始,至1945年共計伐木34年,作業面積共9773公頃,伐採立木蓄積340餘萬立方公尺。
同時,由於阿里山地區之景色頗為幽美,臺灣總督府即有成立國立公園之議,便邀聘林學博士田村剛氏,調查新高(今玉山)、阿里山地區之景觀,並於1937年由臺灣總督府選定新高、阿里山作為國立公園預定地,佔地18萬5000餘公頃。國立公園內除了著名的阿里山紅檜巨木之外,從八通關至秀姑巒山的古木森林、關山越嶺道路荖濃溪溪谷、優美的臺灣雲杉森林,都是相當可觀的名勝。
戰後,1960年,阿里山林場與嘉義山林管理所合併為玉山林區管理處,設阿里山工作站以伐木為主,迄1965年底玉山處完全停止直營伐木。如今,隨著世界環境發展的潮流,阿里山地區的森林經營已漸漸轉換為環境保育及森林遊樂,於1995年11月成立面積約1400公頃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並於2001年指定為我國的國家風景區。說到阿里山,則不可不提到「五奇」:日出、雲海、鐵路、森林、晚霞,其中,阿里山雲海名列台灣八景之一,通常出現在天氣晴朗、浮雲遍布的日出或薄暮之時,秋天是觀賞雲海的最佳季節;而世界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之一就在阿里山,昔日為轉運木材而建,如今蛻變成旅遊列車,載著遊客穿梭在森林間。此外,還可體驗獨特的鄒族文化,體驗傳統祭儀,以及親近林間綠生態,包括亞熱帶闊葉林、溫暖闊葉林、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冷溫帶山地針葉林、竹林、山黃麻、樟樹、青剛櫟、紅檜、肖楠、香杉、臺灣杉、臺灣扁柏、雲杉、鐵杉,豐富生態令人讚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