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剛搬到嘉義居住時,第一個探訪的城鎮就是朴子,香火鼎盛的配天宮、充滿時代感的街景、第一次吃到包麵條的春捲,再再都讓我印象深刻。爾後也常在閒暇時間多次造訪,也才知道這個海線最大的城鎮曾有非常多的醫生館、也有電影院,在市場內或街頭巷尾令人驚艷的庶民美食,也成為我的朴子美味鄉愁。
-------------------------
老布行見證產業興衰史
踏進開元路的近百年老布行「美都呢絨行」,熱情的第二代負責人梁耀輝夫婦,說著過往產業榮景:「以前會到台北大稻埕挑貨,有的高級進口布料甚至就等於當時一個公務員的薪水;有時候布料一到就馬上被分批賣出,甚至曾有裁縫想長駐在店裡,有許多醫生娘、仕紳等等一家子都是我們的顧客呢。」
好奇詢問關於「布料型錄」的收藏,老闆及夫人拿出了幾本和我分享,一本有著較多夏天布料,各式華麗又細緻的花樣,透過蕾絲襯著不同顏色裡布,腦中浮現的當時女性身著合身禮服的模樣;而另有較厚一些的冬天布料,雖不似夏天的輕薄花樣多,也能看見過往對於高級訂製的堅持要求。「這只是樣本型錄,以前一整大塊布才是真的美!」老闆及夫人如是說。
透過珍貴的布料型錄、各國名家製的裁縫剪刀、已停產的裁縫車、現仍持續使用的老木櫃等,似乎見證了台灣布行興衰史。
-------------------------
傳統漢方的當代延續
走在朴子街道,仍可見為數眾多的中西藥房與醫生館,如:開元路上舊稱為「虎仔店」、現已歇業的「林合發堂」;創立於1921年、現由第三代鄭權宏融會貫通中西藥學持續經營的百年藥行「天安堂」等,透過現存建築與藥櫃器具,遙想過往醫療濟世之事蹟與風範。
在追求立即見效的當今,面對身體不適時,許多人選擇療效快速的西醫,傳統漢方漸趨式微;如今,經由諸多青年團隊的努力,將漢方醫學轉化為民眾能親近體驗的模式,延續那份「只想對你身體好」的初心。
現進駐於「嘉藝點水道頭文創聚落」的「誠農藩」,主理人曾紫筠為嘉義首位生態廚師,在過往日治時期公共供水設施「水道頭」(水道配水塔)旁的日式宿舍群中,堅持選用友善農法食材,深度盤查在地文化,融合出令人驚豔的「餐桌計畫」。
為回應朴子特有的中醫藥文化歷史,曾紫筠將食材與漢方精華解構,重新排列組合出超乎想像的美妙搭配,比如:平常喝清湯狀的四神湯,轉化為如同糜狀的濃郁甘苦;出了縣界就沒有的薄荷雞,轉化為輕巧好入口的雞肉捲狀,中央包裹著薄荷、蘸著如同青醬般的薄荷醬,大概就是法式料理吃法的薄荷雞吧;而每個台灣人都吃過的滷肉飯,則以小巧圓形白米、特殊熬煮滷肉、搭配醃漬醬鳳梨,以酸甜適度中和了鹹味,展現恰到好處的香氣。一整套文化餐桌,讓人透過食物走入朴子文化,也品嘗了友善好物產。
-------------------------
品美食也嚐歷史
飄香超過一甲子的朴子手工餅乾「成功食品廠」,原位於朴子車站附近的光復路小巷中,現已搬遷至文明南路81號,通透明亮的新址,提供著同樣懷舊復古的手做餅乾:將印壓上圖樣的餅乾麵團,整齊劃一地鋪排在鐵盤上,接著放入烘烤機器,如同版畫創作般的「製版」、「印製」等過程,最後就是口感酥脆且香氣四溢的現烤手工美味。
「第一市場」也是不容錯過的經典美味:猶記得第一次吃到「包麵條」的潤餅就在「永豐春捲冰果室」,而招牌寫著「創立於1936年」的「麻糬棟」,至今已超過85年,持續提供著綠豆粉糕、冬瓜菜燕、桂圓米糕、剉冰等懷舊古早回憶,再往市場外走一些,也別錯過夏天限定的「阿胖冷飲」,「香檳菜燕冰」絕對讓你印象深刻。
至於Q彈白飯上鋪著滿滿手切鴨肉絲和滷到入味魯肉的「真好味鴨魯飯」,白色糯米飯淋上大塊手切滷肉與香菜的「虎兒油飯」,融合雞汁香與米飯的濃郁口感「第二市場」的「土雞粥」等,為數眾多的庶民美食,品嚐朴子多元的在地氣味、也感受豐厚的人文氛圍。
-------------------------
關於這個「嘉義海線最大城鎮」,你有什麼印象呢?在老產業與美食中尋找回憶,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繁榮風華,原來日常就是如此美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