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歸仁八音團的成員於歸仁仁壽宮內進行傳統八音演奏的照片。
八音是古代樂器分類法的一個名稱,在西周時已出現,主要是指八種樂器材料: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同時,隨著歷史與地域的不同,八音所對應的內容也會有所差異。明末清初,隨著大陸移民來到臺灣的客家音樂,在吸收各地民間音樂後,與自己原有的風格融合,成了特殊的曲調,即稱為客家八音。主要都是在廟會慶典或是婚喪喜慶等禮俗場合演出。歸仁八音團成員因歸仁仁壽宮建醮後,有信徒於廟中乞得大麵龜,為護送麵龜回家,故聘請他們沿途演奏八音,以示對神龜的敬意。
八音主要的樂器為吹彈樂器(弦索樂)的蕭、嗩吶、三弦、二胡、殼仔弦,稱為「文牌」,以及打擊樂器(吹場樂)的鑼、鈸、銅鐘則稱為「武牌」,此八種樂器為八音樂團最常使用的樂器。但因區域屬性的不同,所使用的樂器也會有所變化。演奏時,文牌在左,武牌在右。若是行進間演奏,則武牌在前,文牌在後。而其中嗩吶的音色高亢明亮,可獨奏可合奏,也常被用在戲曲與歌舞的伴奏。因此,每逢廟會喜慶節日,在民間的吹打樂隊與鑼鼓樂隊中,嗩吶已成為運用最為廣泛的樂器之一。不過,由於八音是屬於純演奏的傳統音樂,不同於南管、北管等有戲曲方式的唱詞,且採用傳統的「工尺譜」以及口傳心授方式,不僅初學者不易學習,也導致許多樂曲名稱、樂章遺失。加上現代學習八音者漸少,許多八音團成員年紀偏大,致使八音團數急速下降中。
參考資料
1.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新營:南縣文化。(瀏覽日期:111/07/20)
2.〈客家八音〉,新北市客家數位館/音樂戲劇,https://www.hakka-digital.ntpc.gov.tw/files/15-1003-3727,c143-1.php(瀏覽日期:111/07/20)
3.〈客家八音講座〉,國立中山大學,2003-05-28,https://www.nsysu.edu.tw/p/404-1000-13895.php?Lang=zh-tw(瀏覽日期:111/07/20)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