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排灣族文身耆老 湯瑞葉

跟排灣族文身耆老  湯瑞葉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排灣族文身耆老  湯瑞葉有關的相片,第1張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排灣族文身耆老 湯瑞葉

aljalju ruvelavan 湯瑞葉  平民階級 

紋手/現住部落  文樂部落/文樂部落 

阿嬤是屬於部落的平民階級,從小一直就住在舊文樂部落,直到部落遷移,才與部落一起遷移至現在的部落所在,目前仍然過著辛苦的生活。 

aljalju 阿嬤表示:「當時因為有紋手工匠要練習紋手技術,需要有人充當試驗者,於是就與我商量,我自己也知道紋手是一件很疼痛的事情, 

所以就認真地思考這件事。經過三天的遊說,終於答應。我的媽媽是知道這件事,但爸爸因經常不在家,老是往南和部落跑,所以並不知道這件事。」所以,阿嬤接受紋手的動機與其他人有相當大的不同,她是在結婚前,17歲時接受紋手。 

阿嬤紋手時仍住在舊文樂部落,紋手工匠是舊文樂部落的一位男性工匠,名叫calivat ruljegeljeg。阿嬤表示:「紋手時,是在天氣很冷的冬天,是在自己家屋的屋簷下進行。」阿嬤也說:「紋手時是有禁忌的,孕婦不可以出現在紋手的場合,而且紋手時家人利用一些木柴做成圍籬,在家屋旁的進出口處圍起來,以免旁人誤闖觸犯禁忌。」。進行紋手時,紋手工匠先取鐵製的針一枝,綁在小木棒上,另外有一支小木棒,工匠握住綁有刺針的木棒,以小木棒輕敲綁有刺針的木棒,讓刺針刺進手背之皮膚中。 

阿嬤表示:「工匠紋手會以鍋底的炭灰先在手上畫草圖,紋手的順序是先紋手背再紋手指部位。工匠利用一天的時間先紋一隻手的手背,再利用一天的時間紋另一隻手的手背,之後再以一天的時間紋二隻手的手指。」紋手時若是皮膚已經因為敲打刺針而流血,就要一邊紋手,一邊在流血的位置塗抹小米梗燒成的灰燼,使傷口能因為抹上黑色的炭灰,紋路會變得明顯。 

紋手結束後,傷口腫脹了好幾天,這一段時間,傷口未痊癒前,許多事情都由親戚代勞或侍奉(表姊妹們餵飯、喝水或幫忙洗澡)。清晨時會將手去碰觸屋頂冰冷的石板,減緩雙手灼熱的感覺,降低其疼痛。有時也利用香蕉樹的莖之內部,因為它很冰冷,將它敷在手背上也會有止痛之效果。一直到傷口恢復,才大功告成。

因為 aljalju阿嬤是被做為試驗品,所以當然不需致贈任何物品給工匠。倒是紋手的工匠並沒有送給阿嬤任何的慰勞物品,而讓阿嬤平白受到那麼大的痛苦,實在有些於心不忍,也為阿嬤叫屈。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生年月日/時期
1929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陳枝烈
資料來源
屏東排灣族女性手紋研究
性別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