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玉山紫金牛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玉山紫金牛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玉山紫金牛

圖為玉山紫金牛植株,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在這當中衍生各式知識。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便有依據竹雞對於植物的喜愛,因而架設陷阱的方式。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表示,以前在山上放置陷阱時,除了尋找獸徑之外,也會運用環境跟植物成長,結果期來觀察有無動物會來吃果實的特性進行陷阱的設置。玉山紫金牛在小林俗稱「竹雞子(tik-ke-tsí)」,除了是小林部落族人野外可食用的野果之一,也是竹雞喜歡吃的果實,所以老人家取名為竹雞籽。每當玉山紫金牛結果的時候,小林部落族人都會在植物附近尋找獵徑放置竹雞陷阱。

徐吉綠耆老說,玉山紫金牛的結果期大約在 8 至 9 月之間,為小型灌木,大多生長在林下陰涼處,結果時期可看見植株上掛著一團一團的紅色圓形果實,是小林部落耆老們口中所說,可在野外果腹的零嘴。徐吉綠耆老說,吃起來澀澀甜甜,除了人類會食用外,也是竹雞等鳥類的最愛,然而因植株相當脆弱,所以也沒有另做它途使用。

透過果實吸引獵物的注意,並在旁架設陷阱,是常見的狩獵手法之一,透過這樣的方式,減少獵人追逐獵物的時間與氣力。使用植物的結果期捕捉獵物,是小林部落族人依據先代所傳承之知識,進而實際操作的案例,由此可見族人對於大自然生態的熟稔,並由此衍生一系列狩獵相關知識體系。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2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8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