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刀具,為巴宰族耆老潘英雄父祖輩流傳之物件,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在早期為巴宰族潘阿沐家族的墾居地,由於位於山谷林地,有大片的森林環境,因此居住於此的巴宰族人除了在眉溪、南港溪捕捉魚蝦螺貝外,也會在山林裡進行狩獵補充食物的來源,至今在潘家的收藏中,仍保留山豬陷阱、刀具等過去狩獵與生活的器物。
巴宰族人稱獵刀為「dadaw u marup」,是族人重要的狩獵工具,但因年代久遠目前已經無法得知獵刀的來源。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保留的刀具有兩口,皆是單面開刃的直鐵刀造型,長約六十公分。刀尖處為圓尖狀,具有攻擊力,並在刀具後端有與刀片一體成型的鐵管,可作為握把或是插接木頭以增加刀具長度。潘英雄說,以前這類刀具都是用來捕獵山豬,獵人用刀尖處直接刺殺山豬。當山豬踏入陷阱被捕捉時,巴宰族人會將山豬從陷阱中抓出,而當山豬看到獵人靠近,會因為避敵本能,盡力的想要掙脫或是反抗。此時若要保持獵人與山豬之間的安全距離,就會將木頭插入獵刀後端的鐵管端增加長度,在適當的距離刺殺山豬,以策獵人自身安全。潘英雄另外提到,獵刀過去都是族人上山工作或是打獵的配備,如果遇到有敵意的大型野生動物即可用來防身。由於獵刀是屬於狩獵和防身的專屬用具,通常進行劈柴、切菜等家庭工作並不會使用獵刀。
從潘家所保留下來的獵刀形式,可以看出巴宰族所使用的直鐵刀造型,與泰雅、賽德克圓弧形獵刀較為不同,反倒是與賽夏族的刀具較為相近。獵刀除了可以讓我們得知過去巴宰族人的生活方式外,也呈現出早期巴宰族人與周遭原住民族群之間的文化差異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為 2022 年 2 月 1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巴宰語為巴宰族耆老潘英傑於 2022 年 4 月 29 日提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