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埔里鎮房里里紅瓦厝耆老邱蕙蕡親自醃漬的醬筍,攝於南投縣埔里鎮房里里。作為配菜兼調味料,醬筍醃漬後鹹香甘美,用來料理、煮湯或是直接配飯、配粥都能令人胃口大開。醬筍以大量鹽巴醃製,可保存長達兩年以上,對於早期沒有冰箱的人們來說,是兼具保存、食用且方便的一種食物。
根據邱蕙蕡所言,紅瓦厝當地多以麻竹筍作為製作醬筍的材料,先將竹筍去殼,切成一圈圈筍片後,仔細清洗乾淨,需連同竹筍內膜也全數洗除。洗淨後之麻竹筍切成三指寬大小,倒入一乾淨盆子中,加入適量白豆鼓及鹽巴,並靜置一個晚上。隔日受鹽巴滲透的竹筍開始變軟,再分裝到玻璃罐。置於罐中的竹筍需以一層竹筍、一層白豆鼓與鹽巴的方式堆疊,最後倒入筍尾煮的湯汁或加入純米酒,直至淹過竹筍,封蓋前再加入一湯匙糖。封罐後之醬筍需置於陰涼處三個月以上,才完成醃漬的過程。製成之醬筍可在常溫下保存兩年,每次食用時,需以乾淨且乾燥之餐具將醬筍取出,以免餐具因含生水或其他物質而導致醬筍腐敗。
搭配雞肉與魚一同料理是紅瓦厝常見的醬筍使用方式,最適合的調理方式是加入幾片薑後清蒸,或是將醬筍煮成湯,經豆鼓發酵後的醬筍使湯品的口感酸甜清香不死鹹,可與肉品蛋白質的鮮美濃烈適當融合。在地的智慧本著對季節與食材的尊重,經過先人的經驗和嘗試,才能幻化出各種令人著迷的道地佳餚。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邱蕙蕡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及照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8月10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