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六」海戰五壯士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八六」海戰五壯士

本影片為「『八六』海戰五壯士」,影片拍攝時間推測為1965年8月9日或10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1分27秒,無聲音。

影片為宣傳八六海戰後政府如何照顧生還者影像資料。影片分為三個片段,第一段是拍攝基隆海軍醫院的環境與救護的情況,第二段推測是全國各界支援金馬前線委員會的代表與女性成員,向受傷的海軍士官獻花與獻禮盒。第三段為五壯士中的士官長郁仁麟、上士王茂信、宗拔維、江式文等四人發表記者會的情況,中士王文斌肺部中彈需要調養因而不在畫面中。

八六海戰為1965年8月6日我國海軍與中共海軍在東山與南澳島之間所進行的戰鬥。軍事強人蔣中正自1949年率領國軍撤退來臺後,其國策重心就是反攻中國大陸。然而因美國的亞太政策的關係,而無法順利進行反攻工作。1961年之際,總統蔣中正綜合美國和中國的情勢,認為反攻大陸的時機已經成熟,於4月1日設立國光作業室,進行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


至1965年之間,國軍已對中國沿岸作出試探性的攻擊。5月1日我國海軍與中共海軍意外在東引接戰,互有損傷,我方認為在此場海戰得勝。這場「勝利」或許也鼓舞總統蔣中正,進一步擴大戰果,指示海軍要「誘敵海軍決戰」。因此海軍執行「海嘯一號作戰」,在8月5日由海軍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率劍門、章江軍艦,以東山島為目標,實施兩棲偵察及海上突擊搔擾,並相繼摧毀敵雷達站。然而因作戰計劃外洩,中共海軍已佈戰等待,8月6日零晨1點30分時,劍門、章江兩艦與共軍四艘護衛艇、兩批次共十一艘魚雷快艇展開激戰,至早晨6點,雖擊沉共軍五艘船艇,但我國海軍兩艦全被擊沉,是海軍在政府遷臺後,損失最慘重的一役。

關於傷亡人數,時任海軍總司令的劉廣凱記錄是倖存四人(郁仁麟、王茂信、宗拔維、江式文,推測中士王文斌可能日後不治而亡),損失軍官22名,士官兵179名。而在八六海戰的失敗後,亦令蔣中正認清無力反攻大陸,而終止國光計畫。

多年來八六海戰在海軍當中,是個不能明說的禁忌事件。然而隨著政治風氣的轉變,海軍開始正向面對這場敗仗。海軍出身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認為八六海戰「不論結果如何,都值得紀念」。此讓臺灣社會可以更進一步去探討這一段歷史,並紀念當時這些為國奉獻的軍人。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5/8/9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