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漁事協調

戰地政務時期(1956-1992),漁獲的運銷採統銷制度,雖然地方有商會負責辦理零售,但漁獲最主要仍是透過承包商外銷至臺灣。

以蝦皮為例,在收購蝦皮前,會先召開協調會議,由臺灣承包商、漁會和漁民代表到現場,決議當期的收購價、蝦皮品質等級標準,並抽籤決定各村收購順序,為的是讓收購和鑑定時能有判斷依準。鑑定會以成色、鹹度、純雜區分等級高低,不同等第價格有差,即便有評斷標準,仍會出現與漁民認定出入的情況,橋仔村黃鵬武(1950-)耆老提及,當鑑定有爭議時,便會有由鑑定員、廠商、漁會及調解人員出面評審和調解。

一則民國53年的馬祖日報就曾描述,「…另一方面最近氣候不好,蝦皮曬乾困難,漁民們在煮蝦皮的時間就要多加鹹鹽,這種蝦皮不但增加了重量,而且乾度也不夠,因而和商人之間在品質等級一的索求上也就有了距離。記者昨天曾往福沃村採訪蝦皮收購情形,每一戶出售的雖然不多,但因討論『等級』都費了很久的時間。」當期蝦皮收購時間因協調有延遲,卻顯示出在鑑定上有更多需要考量的因素,後續也延伸出放寬品質標準尺度、是否設置公家魚寮確保蝦皮品質等討論。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2022)。黃鵬武【訪談】。臺灣歷史博物館傳統漁具漁法記憶蒐整計畫(4月19日),北竿鄉橋仔村;看蝦皮收購 並提供二點建議(1964)。馬祖日報,1月4日。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黃鵬武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2/04/1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