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主題

漁老大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2/11/07

≋記憶‧傳承:黃鵬武的漁業小教室≋ 黃鵬武先生,民國39年出生,北竿橋仔村人,由於從小喜愛考究事理,對於所有漁事作業都積極參與,除了捕魚,也學習製作漁具與漁船、修補漁網。17歲即擔任老艄(ㄌㄡˋㄌㄚˇ/ louˋlaˇ,船老大),,承擔經營漁團、掌握漁汛與打漁操作大小事的重任。 由於大環境變化,黃鵬武先生年輕時曾試著與中國沿海城市從事民間貨物交易,也曾踏入使用水泥等材料的新興營造業領域,展開斜槓人生。然而,捕魚這件事從未放棄過,如今年紀已逾古稀,偶爾仍會出海捕魚。與海對話,成為黃鵬武先生生命中重要的DNA。 有經驗的馬祖漁人,或已凋零,或已遷居台灣,但能鉅細靡遺地從漁具製作到出海每一環節娓娓道來,非黃鵬武先生莫屬。藉由這次委請其製作傳統蝦皮漁具模型,跟拍完整的製作過程,讓我們對他有更貼近的觀察與認識。 「這次做的比上次還仔細。這個細節一定要做,一定要記得,不記得不行。」這是黃鵬武先生第二次製作蝦皮漁具模型,雖是縮小約十分之一比例製作,過程中可發現他對於許多細節的講究。例如繩子,為了表現不同部位所需繩索粗度的差異,會用不同材質的現成材料或將繩子拆解,並且有意識地在邊做邊解說的過程中,告訴我們實際製作巨大漁具時,怎麼假固定、哪裡先施力、人員如何配置。 部位名稱、用什麼材料、綁繩粗度、綁法,無處不充滿了漁人對材料特性的理解、對海流的掌握,即使訪問多次,每一次也都有新的收穫,像是挖掘不完的知識寶庫。這些經驗來自他在10幾、20幾歲時從觀察、做中學,不斷地探究其所以,已然成身體記憶的一部分,每次談起彷彿還是不久前的事情,目光炯炯有神。 傳統蝦皮定置網前置作業分工細密,製斗、綁蝦皮窗與楸、織網,有專門的人各司其職,問他為什麼過了這麼多年、還能記得這麼多細節,他說「有些人管好份內的工作就好,但我從小看到老一輩的人,做這個窗、網、[糸奓]這個繩子,為了順利把蝦皮打上來,細節很多,覺得很神奇,所以從小就開始慢慢研究,把以前怎樣怎樣,就記載下來,一直到現在。」透過口說、製作,他直接用身體記錄並實踐出這些記憶,也再現了這些不復見的珍貴技藝。 他記得我們的每一次提問,也在這過程中逐步梳理自己的身體知識與生命經驗。「你們問得越多,我想起更多,而且講過之後,我會記得更清楚。你們沒想到的我也跟你們講。因為我覺得我有必要,也有這個責任。」談起他曾花了100天做的模型糸孟艚,「我做這艘船,是對祖先的追憶,想讓孩子們了解。你們來了以後,就可以把這過程記載得更詳細、流傳得更廣。」 那些錄影的日子,從白天到黑夜,總不曾見黃鵬武先生喊累,佩服他彷若有著無窮盡的精氣神,每每開拍,淘淘不絕地,深怕疏漏哪個環節。有人路過好奇,「只要有人想知道,我就講給你聽」,那是來自他,傳承的使命。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編輯,個別被編輯素材得點擊鏈結至原頁面閱讀出處資訊,若有轉載利用之需求,請依各編輯素材之授權與限制範圍之指示,2022/11/07。

  • 在地知識
  • 海洋臺灣
  • 傳統漁具
  • 漁村常民記憶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