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政務時期(1956-1992),橋仔村因地理上鄰近中國黃歧半島、梅花鎮,並與軍事基地高登、亮島接近,漁民出海作業在國軍駐軍後受到諸多管制。為防範、篩檢「共匪」,除了岸上裝軌條砦防止水鬼上岸外,澳口還設置漁哨,查核漁民證、規範出海與回港時間,管控漁民動向。
黃鵬武先生,民國39年出生,在橋仔村打蝦皮已久,自幼便跟著父親下江(江,即馬祖話的海),曾擔任船老大,熟知橋仔海域。黃鵬武回憶,過去漁民多是從吃水深、近橋仔門的「澳仔」(今橋仔碼頭處)進出,國軍來之後此澳口僅限軍用,漁民只能到旁邊吃水淺的「大澳」活動,因大澳退潮後都是大大小小的礁岩,漁民只能將漁船停靠在外,再用小舢舨或人力把漁獲搬運上岸,相當不便。軍方也會限制漁民活動時間,早上4點半出海、傍晚6點回來,非規定時間禁止出現在沙灘或出海作業。此外,在民防隊出操訓練時不准出海,漁民的活動都得優配合軍事國防需求。此圖收錄於阮義忠《馬祖1979》(2020),照片為戰地政務時期的橋仔港,可見大澳灘邊設有軌條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