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空中行宮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空中行宮」,影片拍攝時間為1949年7月14日,放映時間為1949年8月1日,片長共1分12秒,音軌聲音清晰、音量略小。

中央航空公司向美國購買6架最新型特快客機-「空中行宮」,即美國康所利德(Consolidated)公司的康維爾(Convair)240 型機,該機型每架為美金52萬元。「空中行宮」最多可載客40人,每星期往返於香港、臺北與廣州等城市,提供乘客便利舒適的交通。中央航空公司為熟習新機性能,曾先後派遣飛行人員及機務人員赴美訓練。在1949年7月14日,中央航空公司購入飛機後,更招待臺北市各界人士免費乘坐「空中行宮」客機,遊覽臺北上空。影片中呈現飛機的外觀與內裝,最後展示從飛機上鳥瞰臺北市區、淡水河、美麗的稻田等畫面,並指出該客機帶給乘客一次難以忘懷的空中之旅。

近代中國的航空交通事業始於清末,隨著二十世紀初飛機的發明後,中國第一位飛翔家——馮如也開始投入到設計、製造飛機的工作,並於1911年試飛成功;此外,反清的革命勢力也有少量的飛機隊,但並未直接投入作戰。民國初年,在軍閥割據中,飛機主要為軍事用途,尤其是以東北為勢力範圍的奉系,在日本的協助下組建擁有約70架的機隊;相對而言,儘管當時有開發西北的呼聲、北洋政府也相繼向外國購入飛機,但商用與民用航空的發展則十分有限。

1930年代,在南京國民政府與外國公司的合作下,也出現較為正式的民用商業航空公司,其中包括與美國合作的「中國航空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 CNAC)、與德國合作的「歐亞航空公司」(Eurasia Aviation Corporation)等,另有由國人自籌資本成立的「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viation Corporation),以及而後購入「空中行宮」的「中央航空公司」(Central Air Transport Corporation)。中央航空公司的前身為歐亞航空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我國與德國斷交後,該公司即破產並而由政府接管。

因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航空交通轉以軍事用途為主,其中,自1941年開始的「駝峰空運」尤具代表性。自戰爭後期,退入西南的國民政府受到日軍的封鎖而物資日漸匱乏,至美國參戰後,隨即組織空運機隊,自印度飛越喜馬拉雅山系與西藏將物資輸送至重慶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商用與民用航空曾有短暫的發展,但在國共內戰的爆發後又再次中斷。隨著國民政府節節敗退,最終僅有一部份的空運隊來到臺灣。1949年9月,中央航空公司與中國航空公司共有12架飛機擅自從香港飛往大陸、投靠共產黨政權,後稱之為「兩航事件」,而在飛往大陸的飛機中,即包括一架「空中行宮」。事件爆發後,為保護剩下的資產,國民政府於同年12月將兩間航空公司剩下的所有飛機與財產售予美軍將領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陳納德而後便成立美資公司「民航空運公司」(Civil Air Transport Inc.),並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49/07/14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