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產奶粉問世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本影片為「國產奶粉問世」,拍攝時間約為1964年,放映日期為1964年5月24日,片長共1分50秒,音軌完整。

味全食品公司臺中奶粉工廠於1964年5月24日正式開工生產,由味全公司董事長黃烈火主持開工典禮,報告奶粉工廠的籌設經過,並請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主持剪綵儀式。味全食品公司於1958年引進優良品種的乳牛繁殖,開闢牧場,推廣酪農,在國內首先設立生奶處理工廠,煉乳工廠,冰淇淋工廠等加工設備。影片中介紹的味全奶粉工廠是我國第一家奶粉製造工廠,完全使用新鮮牛奶製造嬰兒奶粉和全脂奶粉。該廠每年可產600萬磅奶粉,對嬰兒營養的增進和國民健康的維護有很大的貢獻。該影片中可見工廠內各項生產設備與流水線,員工皆穿著整齊的制服並佩戴帽子與口罩,以維持製造過程的衛生。

臺灣人原先並無飲用牛乳的習慣,更有生理上腸胃適應的問題,即使牛乳營養豐富且食用方便,消費市場普及性不如歐美。戰後初期在美援政策支持下,牛乳以「國民營養補給品」與「社會急難救助品」的角色,進入到臺灣人民生活之中。在此背景下,味全公司有鑑於民眾尚無飲用鮮奶的習慣,且偏好沖泡奶粉,故在1963年成立臺灣第一座奶粉工廠,即便成本比進口奶粉貴,仍用國產鮮乳製作。但味全在奶粉上的注資以及成本收購,亦對尚未成熟的本土乳業帶來衝擊。乳業消費在夏天較高,但冬天才是生乳旺季,1965年8月,味全便因為冬天留下的剩餘乳過多,而拒收鮮乳,造成戰後第一次乳業危機。

味全董事長黃烈火先生曾投書報紙,發表對於臺灣奶業的期許,他認為國民建立飲用牛奶的習慣,能有效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再者,成功研發奶粉亦可出口賺取外匯。黃烈火先生還向政府喊話,提出建置乳業產銷制度、提供低利貸款和技術等協助。當時國人飲用乳品的接受度低,黃烈火先生以我國人口與乳牛頭數的比例為例,相較於歐美、日本,臺灣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難以單靠企業的力量來建立乳業發展機會。經過第一次乳業危機後,1965年10月25日,經濟部公布「乳業改進原則」,並於同年由省政府成立臺灣乳業發展小組,該小組由經濟部、農復會、農林廳、酪農、貿易商與乳業加工廠代表組成,用以策畫、調節與促進乳業發展。後續更成立乳業發展基金,從進口奶粉中課徵百分之三的乳業捐,作為基金經費。該基金則用來補貼剩乳製成奶粉,並推廣學童、軍人飲用牛乳,協助酪農提升生產技術,降低成本,乳業在臺灣因此漸有起色。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國產奶粉問世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70264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4/05/24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