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花蓮水泥工業」,拍攝時間不明,放映時間不明,片長3分14秒,音軌完整清晰。
本片拍攝位於花蓮的水泥工業活動,片中旁白描述,花蓮地區蘊含大量的水泥的主原料石灰岩,附近地區也有副原料如黏土、矽砂、石膏,因此在花蓮設置水泥廠相當方便,所以花蓮地區已有多家相關工廠。畫面則拍攝石灰岩礦場中,工人進行勘查、操作大型機具並將原料送上砂石車。砂石車開至鄰近的加工廠並卸貨後,鏡頭帶到工廠內部,由旁白介紹水泥加工成生料、熟料所需的工程,及抽驗的規範,並在影片最後提及花蓮水泥工業的開發是政府為了促進東部開發而鼓勵,同時也期待水泥產品可以協助國內工業建設甚至外銷國外。
1970年代以前,臺灣的水泥工業聚集於臺灣西部,新竹、高雄皆有礦場的蹤影,但基於礦源逐漸枯竭、西部的快速發展導致人口增加,以及臺灣人民對於汙染、環保意識的抬頭,種種理由都促使了經濟部在1984年將相關產業大舉東移,同時期待產業東移可以帶動東部地區的開發,臺灣水泥、亞洲水泥兩間大型水泥公司早在1975年前後前往花蓮地區設廠,西部礦區則陸續停止開挖成為保留區。
由於工業需求仍多位於西臺灣,水泥產業東移後便須考慮水泥運輸問題,於是臺泥公司籌組了和平港公司,於秀林鄉礦場附近的和平村設立和平工業區,其中便包含了和平水泥專用港的設立。
東部的水泥工業在近二十年開始面對到環境保育、水泥產業汙染等問題,尤其是亞泥在秀林鄉的礦場是位於原住民族保留地,在1973年取得土地時即掀起爭議,也帶起了「反亞泥,還我土地」的環境運動。2013年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在《看見臺灣》一片中拍攝到亞泥礦場外貌引起人民對於「礦業法」的關注,而2017年亞泥申請礦權展延通過一事也使「礦業法」的修法問題浮上社會版面。2019年高等法院判決亞泥公司未實行「原住民族基本法」中的諮商同意,而判決撤銷亞泥的展延資格,全案於2021年以亞泥敗訴定案,但相關土地返還、礦業法問題仍在爭論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