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第四屆亞洲盃足球賽東區預賽專輯」,拍攝時間為1967年7月28日,放映時間不明,片長9分16秒,音軌完整清晰。
第四屆亞洲盃足球賽東區預賽,在1967年7月28日至8月7日由中華民國主辦。在7月28日舉行的開幕式,由時任副總統的嚴家淦至球場主持典禮。參加比賽的五個國家,依照字母順序一一入場,分別是印尼、日本、韓國、菲律賓以及主場球隊中華民國。在每隊隊伍之前,配有一位穿著該國服飾的影星,做為前導以繞場一周,隨後再依照同樣的次序,升起各國國旗與唱國歌。而本屆賽事即在嚴家淦副總統與各國代表隊選手握手致意後,正式展開。
首場賽事由中華民國出戰菲律賓,由於雙方實力懸殊,中華民國9比0大勝。隔日下午,由實力難以捉摸的印尼對戰韓國,韓國上半場雖以一球領先,但終場雙方1比1平手。7月30日,中華民國出戰日本隊,全場爆滿。雖然氣候不佳,但球員仍冒雨奮戰,而中華民國在終場倒數前半分鐘追平比分,以2比2逼和日本隊。而在8月1日的兩場比賽裡,印尼首先以6比0贏得與菲律賓的賽事,而第二場由韓國對戰日本,日本以2比1取得勝利。
時隔兩日的8月3日,首場比賽由日本對決菲律賓,賽前日本教練宣稱能贏菲國12球以上,但最後比分是2比0,因此即使菲國輸球,卻贏得眾人喝采。緊接著,由中華民國對決印尼,這場比賽對於雙方來說十分重要,要是輸球就喪失爭冠機會,最終中華民國以3比2贏得勝利。
在8月7日的最後一場比賽裡,由中華民國出戰韓國,當時日本以三勝一和的成績暫居領先,若中華民國敗給韓國,日本就確定取得冠軍。所幸中華民國以1比0獲勝,取得本屆預賽冠軍以及進軍亞洲盃資格。在閉幕式裡,中華民國足球隊長張子岱從嚴家淦副總統手上接下冠軍獎盃,並高舉中華民國國旗,繞場一周,接受全場觀眾的歡呼。
第四屆亞洲盃足球賽東區預賽,是臺灣首度主辦大型國際足球賽事,主導的足球委員會投入大量心力在比賽的籌備與組織上,並靠著電視轉播、觀眾能親眼見到歷年來為中華民國征戰的足球員英姿以及最終奪下冠軍等等因素,此賽事遂在臺灣掀起一波足球熱潮。同時,舉辦本屆賽事的成功,也使主事者了解臺灣足球發展的可能,遂更加重視臺灣本土足球員的培養,在臺灣各地成立地區足球委員會,並舉辦各式講習與推廣至基層學校。
在1950、1960年代,為中華民國立下顯赫戰功的足球員大多以香港籍球員(又被稱作「港腳」)居多,透過具代表性的李惠堂居中牽線,香港籍球員時常接受徵召,屢屢代表中華民國出賽,取得不少的勝利與榮耀,像是默迪卡盃、奧運、亞洲盃等等都可見其身影。但也因為長期的徵召球員,在1960年代,香港足球界對於此事逐漸有反對聲音,認為香港球員應該代表香港出賽。香港方面的反饋也促使李惠堂在1965年中華民國贏得第8屆默迪卡盃冠軍時,藉機呼籲政府需要培養臺灣本土球員,並親自進行相關的推廣與鼓勵作業。而在本屆賽事之後,讓政府得以更為積極的推動臺灣球員的培養,像是向基層推廣足球、選拔以臺灣球員為主體的代表隊等等。
臺灣在預賽取得冠軍後,有不少聲音希望第四屆亞洲盃賽事能在臺灣舉辦,但後來因為經費、國際政治環境等各種原因而放棄,最終賽事在伊朗所舉行。1968年的第四屆亞洲盃,共有五隊參賽,中華民國在該屆賽事中僅取得兩和兩敗的成績,最終名次為伊朗、緬甸、以色列、中華民國、香港。亞洲盃足球賽至今仍持續舉辦,是亞洲地區最高級別的足球賽事,每4年舉辦一次,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辦,卡達贏得冠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