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為建國十九村陳銘貞、陳銘慈的口述訪談,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王哲謙於2021年(民國110年)10月13日拍攝、紀錄,地點位於桃園市大溪區。
1949年(民國38年)中華民國遷臺,百萬軍民從大陸來到臺灣,桃園空軍眷村中匯集大江南北的美食,陳銘慈在訪談中表示,她認為眷村最有意思的文化就是吃,因為眷村是從全中國大陸搬遷來,不分省分,所以在眷村之中就不會只吃到自己的菜色。陳銘貞回憶起一則趣事,建國六村有個男孩家裡是回族,不吃豬肉,但其他男孩子就把學校營養午餐的肉包子塞進他的嘴巴,非常的壞。
談起住在眷村時自家的菜色,陳銘慈堤到,因為自己的母親是四川人,做起川菜自然俐落,父親是福州人,一定要吃魚,母親就每餐都會準備魚。陳銘慈又指出,當時眷村媽媽們都會交流手藝,像身為四川人的母親其實不太包水餃,但她就跟其他媽媽們學擀麵皮、坐肉餡包餃子,尤其是瓠瓜水餃最特別了。最後,陳銘貞指出,每當冬季準備過年時,眷村一定要做臘肉、香腸,她們自家做雞腿,有些家境好些的人會做牛肉,有些做魚,湖南人就會煙燻,像母親就不喜歡煙燻,只用日曬風吹製作臘肉,廣東人做的臘肉很紅很黑,四川人的香腸里會有辣椒,眷村中哪一家做的臘肉,眷村第二代只要看到就猜得出來,非常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