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為凌雲一村第一代王雲貴在臺北師管區與長官及同事合影,大約在1962年(民國51年後拍攝,地點位於臺北,照片由王雲貴提供。
照片中合影的人數眾多,女員工身穿工作服及短裙,腳穿高跟鞋。中間三位男軍官則身穿軍服與軍帽。女員工拍照的動作一致,中間著軍服的長官面帶微笑,右後方的文字由上到下寫著「臺北師管區司令部」,左後方的文字由上到下寫著「臺灣北部地區警備總司令部」,人群的後方為機關玻璃大門。
王雲貴訪問時表示,她中壢家商畢業後她就到團管區上班,早期團管區必須通過考試才能進入,當時臺灣還是農業社會,沒有工廠或公司可以上班,因此公家機構成為早期學生出社會的唯一管道。在桃園團管區服務期間,王雲貴的職缺是佔少校缺,因此負責後備軍人的一些事物,如遷出、遷入、死亡等證明等。王雲貴因動作敏捷,受主管賞識被派去調閱資料,還曾替軍人製作四角號碼,後來升到臺北師管區工作。王雲貴回憶,當年的辦公桌是木頭的,資料送來都要辦理,譬如要處理兵籍號碼跟四角號碼,在沒有電腦處理的時代,都要人工建檔,王雲貴在團管區兩年後即升到師管區。
師管區、團管區的出現,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1947年(民國36年)開始設置師管區,下轄基隆、臺中、臺南三個團管區,1949年(民國38年)1月師管區、團管區皆撤銷,改設軍管區。隔年國防部設立特設動員局,師管區、團管區恢復,當時因軍事動員的需要,在臺北、臺中、臺南、台東四個地區設師管區。1952年(民國41年)5月,中華民國陸軍56師司令部及166、168、169等三個軍團幹部與士兵組成臺北師管區司令部,下轄宜蘭、基隆、臺北、桃園、新竹等團管區。當時的師管區、團管區負責的工作是處理後備軍人管理、政訓與動員的工作,王雲貴在師管區、團管區的經歷彌足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