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貢寮的牧牛人-牛耕文化傳承工作營

跟貢寮的牧牛人-牛耕文化傳承工作營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貢寮的牧牛人-牛耕文化傳承工作營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貢寮的牧牛人-牛耕文化傳承工作營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貢寮的牧牛人-牛耕文化傳承工作營有關的相片,第3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貢寮的牧牛人-牛耕文化傳承工作營


新北貢寮山區的水田,順著山勢開墾,梯田面積大小不一,也因地勢與終年蓄水的田區,農耕機械不易移動,以致插秧前的整地犁田以及收割後的翻土,很多時候山上的農人還是仰賴水牛,而農人則是運用傳統山林飼育智慧,照養著牛群,百餘年來,貢寮地區的牛耕文化始終持續的流轉。

有次長輩跟我們說,跟水牛一起工作的老照片有什麼好找的?你現在去拍還不是一模一樣的,所以300年前跟先民一起到來開田、墾地、耘田的役用水牛相關技術貢寮都還在運用?內心十分驚喜,百年的耕牛文化彷彿時光凝結在貢寮桃源谷步道下方的內寮山村,「內寮」的意思,大概就是「遠的要命王國」,跟隔壁區的辭職嶺有得比拚,過往因為交通不便,採購與謀生不容易,也因此持續地耕作水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現在則多是為了家人自用以及守護水梯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這次工作營我們邀請當地農民蕭春益大哥為耕牛技術傳承的主講師,他們家族目前是桃源谷(大牛埔)最大的水牛放牧戶,在這兩日的工作營,近距離與水牛一起工作,牽牛的眉角、犁田工具的種類、如何鞍上工具、如何互相搭配犁田、水牛在山林食草種類怎麼看,學員都有相當多的機會實作練習,此外水牛其實也是重要的導師,熟稔農務的水牛,反而會教你怎麼耕。


然而這次工作營除了耕牛技巧的傳承外,更多的期待是在重拾與水牛伴生的生命記憶,我們是如何去深刻理解與觀察另一種生物的神情與姿態,從牠的耳朵顫動、足腳的移動步伐、身軀體態的些微差異,我們察覺牠的情緒與健康狀態,而調整合作互動的模式,按著歲月時序遷移放牧,辛勤的牧牛人背除草機拿柴刀,配合環境物候管理放牧地,確保長出來的草都是水牛愛吃的,跟著阿伯阿嬸去巡牛,聽他們聲聲呼喚牛群,手掌輕輕拍著水牛的頭。


雖然台灣過往普遍與水牛共生共好的記憶漸被遺忘與丟失,期待更多夥伴的加入,將牛耕文化知識系統與技能持續地在人群中傳承與實踐,延續人、土地以及水牛的故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輔導團隊
撰寫者
簡珮瑜
所屬族群
閩南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