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湖南龍氏在臺灣:2005年全家福合照

此照片為龍丕吾2005年2月與在臺子嗣的全家福合影,由長子龍贊良提供。

圖中可見,龍氏一家於2005年春節團聚,後排為長子龍贊良一家,前排兩側為次子龍贊倫一家,龍丕吾夫妻居。根據長子龍贊良所述,此照片的拍攝地點為次子龍贊倫住所的客廳,其住所為獨棟四層樓的透天厝,空間廣大,所以龍丕吾於2005年政府收回長安新村住地後,便北上同次子一家居住。

照片中可得知,龍丕無、龍蔡雪夫妻婚後育有二子,長子龍贊良與長媳彭聆於1990年結婚,育有一對子女。次子龍贊倫與次媳李意如於2002年結婚,育有二女。據龍贊良所述,長子一家因夫妻工作因素居於台北市萬華區,而次子一家為新竹科學園區員工,目前居於新竹市東區。父母二人於2006年長安新村被收為國有以後,便北上新竹與次子一家同住。逢年過節,長子一家會南下至新竹與親人相聚,一家和樂融融。

國共內戰於1948年底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開始計畫性遷臺,由於人口短時間大量湧入,前期對臺灣社會環境造成許多文化衝擊。遷入人口中軍人占大多數,外省人口男女比例不均,故有許多外省人選擇與本省人通婚。當父親一方為外省人時,其子嗣大多被劃分為外省第二代、第三代。外省第二代成長於眷村,通常因政府對軍公教子女的學費補貼,教育程度普遍偏高,工作也多半進入軍公教體系,加之民營企業多半需要會講閩南語,自幼生長於眷村的外省第二代易有語言隔閡,故較難取得相關工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龍定成/胡朝欽
  • 創作者
    龍定成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5/02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