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安陽流亡學生張玜訪談錄:流亡學生第二度從軍

影音檔案為安陽流亡學生張玜的口述訪談,2021年(民國110年)8月6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郭冠佑訪問記錄,地點位於桃園市中壢區張家客廳。安陽中學學生張玜生於1930年,國共戰爭期間他跟著學校師生逃難,歷經千辛萬苦才來到臺灣。

張玜在訪談中表示,1949年(民國34年)5月,他與朋友一行三人到廣州後,先在一個廢棄的涵洞落腳。不久後是端午節,他們集資買了六個粽子,每人分到兩個,但他們沒心情過節,都覺得「生活實在是維持不下去,也沒錢回家。」便開始討論接下來的去處。

有人提議返鄉,但那時北方已大抵為解放軍所佔領。其中同學潘慶元指出,他的兄長在「河南大学」當教授,便對另外兩人說:「我們雖然高中都還沒畢業,不過河南大學有先修班,修一年補完高中課程就可以上大學!不如去那找我哥哥。」張玜稍有動心,卻想到身無分文,無法負擔盤纏。正好廣州市街上有陸軍招兵站,招兵去臺灣。張玜說道:「我們決定先去臺灣看一看,過了暑假,覺得不好的話再回去。結果我們三個一來臺灣,就回不去了。」

當時,招兵站招了340個流亡青年,絕大多數是學校解散的流亡學生。張玜記得,這一批新招的學兵中,年紀最大的兩個分別是25、36歲,學歷最高分別是「武漢大學」學生、中央軍校23期少尉見習軍官。對於這名軍校生,張玜回憶道:「這個25歲的軍官是部隊打散的散兵遊勇,找不到部隊也無法聯絡熟人,最後只好到招兵站當兵。當兵一般都是穿膠鞋,只有他一個穿馬靴背行軍背包。我們當時年輕,輪站衛兵時都叫他老頭。」然而這名少尉見習軍官與武漢大學學生,來臺後都因不明原因失蹤。

1949年(民國38年)夏天,隨著華北丟失與南京陷落,國民政府敗局已定,許多部隊與身份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理念的各路人士,紛紛湧向上海、福州、廣州這幾個可以搭船離開大陸的港口都市,南撤的各個部隊與在臺灣練兵的孫立人也在廣州市抓兵或是募兵,使更多流亡青年能夠來到台灣。根據資料推測,軍校23期到1949年(民國38年)12月成都陷落時都沒畢業,自然無法下部隊見習。因而張玜一行人在廣州招兵站遇到的這名少尉見習軍官,有可能是屬於軍校20~21期的畢業生。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郭冠佑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1/08/06
  • 媒體類型
    聲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