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相較於嘉義、臺南地區,同屬嘉南大圳灌溉區域的雲林,卻於當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用水之路,其中的異同與歷史發展脈絡,是了解箇中奧秘的關鍵。
雲林地區屬於嘉南大圳的濁幹線灌溉區域,濁幹線的水源引自濁水溪,屬於「川流式灌溉」,相對於嘉南大圳的嘉南平原區域,水源引自較穩定的烏山頭水庫,濁水溪含沙量高、水量豐枯懸殊、河道經常變遷,取水相當不穩定。雲林地區更需要與彰化地區分水,且根據日治時期以來的「分水協定」,一期作彰化和雲林的分水比率為8:2,水源相對缺乏。
因此,自1960年代起,引進地下水鑿井技術後,地下水成為雲林地區的主要水源,開鑿大量地下水井,開鑿的數量多且速度快,導致至今仍無法有效管控,使得地層下陷非常嚴重。
近年地層下陷問題因為高鐵通車而受到重視,高鐵公司將高鐵沿線三公里規畫為「黃金廊道」,封填當地水井,鼓勵農民轉作旱作;又2011年時,各部會組成「彰雲地區地層下陷具體解決行動方案」,持續封填水井,然而,儘管封填水井能一時阻止地層下陷,但若逢乾旱,農民仍會超抽地下水,地層往往再次下陷,因此需要有相當的配套措施,才能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