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濁水溪與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相較於嘉義、臺南地區,同屬嘉南大圳灌溉區域的雲林,卻於當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用水之路,其中的異同與歷史發展脈絡,是了解箇中奧秘的關鍵。

嘉南大圳雖名為「嘉南」,但其水路範圍遍佈於雲、嘉、南地區,其中雲林地區的水源,主要來自於濁水溪。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間的佐久間鞍部,蜿蜒186.6公里,其特色為上游地質多屬於岩性脆弱的黑色頁岩與粘板岩,使溪水中泥沙含量高,溪水相當混濁。

濁水溪的充沛水量,使之成為了彰化與雲林兩地重要的灌溉源頭。在清代,由於濁水溪曾多次改道,並有河道北移的趨勢,不僅在雲林平原地區上遺留下許多河道與水系,更造就了濁水溪沖積扇「南高北低」的現象。因此相對於彰化率先興築了八堡圳,雲林地區則因先天不利發展受限。

直至日治時期,為了妥善運用濁水溪水源,日本人用現代化的方式解決雲林地區的用水問題。首先,於濁水溪兩岸設置堤防,固定了濁水溪的河道;再者,八田與一興築嘉南大圳之時,利用了雲林的舊有河道與水渠,整治後作為濁幹線的部分幹線、支線,降低了不少時間與工程的成本,也使得雲林地區的農業灌溉的先天問題得以解決,並使濁水溪成為嘉南大圳的重要水源。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品中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