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倒虹吸工的當代議題

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嘉南大圳興建之初,即規畫北港溪河道下方之倒虹吸工(暗渠),目的在於枯旱時期,得以調度南方曾文溪、北方濁水溪的水,相互支應,在1930年完工後至今,曾通水37次,為串連雲林與嘉南區域大圳的重要象徵。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退休組長施進卿,對於倒虹吸工的當代使用方式,提出建議,他認為應該要把握豐水期多餘的水,運用虹吸工提供至東石支線,也可以將多餘的水轉到曾文水庫,使目前年久失修的倒虹吸工,再度發揮水源調度的功能。而水源調度與倒虹吸工管理,更需要專責單位負責,促進倒虹吸工的保存維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謝登畫股長也有提出類似建言,由於濁幹線為川流式灌溉,無法蓄水,因此應該在豐水期,將濁幹線的餘水透過倒虹吸工送至嘉南平原灌溉,讓烏山頭水庫可以專注蓄水;至旱季時,再由烏山頭水庫供應,並將餘水北送雲林。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品中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