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曾文溪渡槽橋興建於昭和4年(西元1929年),為嘉南大圳南幹線輸水的重要設施。橫越曾文溪的渡槽橋,長度長且建築成本高,若只作輸水使用相當浪費,因此在橋面上施做鋼筋混凝土,使橋上得以行駛車輛,渡槽橋便兼作公路橋使用,曾經也是省道、縱貫公路的一部分。除了運送水源的關鍵作用外,更扮演南北交通樞紐的渡槽橋,具有相當特別的價值,而被登記為臺南市定古蹟。
橋面之下,是以鋼板組建的渡槽,用以輸送水源,輸送的水相當重,因此渡槽之下需以鋼樑支撐,托住渡槽,再將力量傳至桁架。桁架的設計稱為「華倫式桁架」,由英國技師James Warren設計,使用L型角鋼和鋼板建築,在還沒有焊接的年代,建材之間使用「鉚釘」接合。桁架之下為渡槽橋的基礎,設置8個鋼筋混凝土製成的井筒式基礎橋墩,以沉箱工法建築。
如今,渡槽橋的南側被水利單位評估會阻礙水流影響安危,為了顧及民生安全,因而拆除了部分的橋體,使得渡槽橋呈現斷橋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