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智慧灌溉的實施,不僅有利於農民,也減輕了掌水工的工作量。不過智慧灌溉並不會取代掌水工的工作,依然需要掌水工巡視與維護水路。
在過去,一名掌水工需要管理約50公頃的流域,負責5至10條水路,在寬廣的區域內東奔西跑;現在透過智慧灌溉系統,各條水路的水量資料會回傳至工作站,顯示在大型看板上。若水路的水量超過預期流量,看板上該水路即會變色,這時工作站職員再聯繫掌水工協助處理。儘管掌水工多年紀稍長,操作智慧型手機或有困難,但各工作站依然可以利用簡訊,直接告知需要處理的水路編號,得以簡化工作流程,避免掌水工疲於奔命。因此,智慧灌溉不僅不會如外界誤解一般,使掌水工這項職業消失,反而能減輕掌水工的工作負擔,更便於巡視與管理。
除此之外,透過智慧灌溉的「節流」,可以更全面的收集包含土壤濕度、蒸發量、雨量等等資訊,再精準計算農田所需水量。如此一來,灌溉水量更加精準,模式則更為彈性,希望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因水源供不應求而盜水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