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烏山嶺隧道——百年工程人員的餽贈

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烏山嶺引水隧道在興建時,由於烏山嶺地質不穩且富含天然氣,因此時常發生爆炸意外,造成多人死傷。

有了90年前興建的前車之鑑,新烏山嶺隧道在興建時,因為有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隧道地質資料、竣工圖等等,而使今日實施新烏山嶺引水隧道工程的工程人員,得以事先了解該地的可能問題,因此從設計階段,便因應此特殊情況採取與以往工程不同的做法。新烏山嶺引水隧道的施工團隊並非是傳統的地質技師,或專門開鑿隧道的廠商,而是找了臺大地科系等單位專門探勘氣體的團隊,加上與成大、臺大等學術機構的多次研討,並經過數次危險評估後,提出了在隧道工程推進前,事先將前方的氣體抽出、通風的作法;同時,施工團隊也特別注意日治時期標示發生意外的地點,使得工程順利進行且無人傷亡。

由此可知,對於現代的水利工程人員而言,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史料,其意義在於有什麼經驗與價值,可以在未來持續發揮實務的用途。百年前工程人員的經驗,透過史料的傳承,使得當代的工程能更加順利穩定。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