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新烏山嶺引水隧道,隧道總長約3.5公里,目的在將曾文溪水越域引至烏山頭水庫,補充官佃溪水源不足。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烏山頭分處林文斌股長,曾參與新烏山嶺隧道開鑿的工程,對舊引水隧道的工程知識也相當熟悉,知道許多當年設計上的小巧思。
隧道具有兩道閘門,第一道為控制水源取入的閘門,第二道則為緊急閘門,若遇颱風、豪雨等災害,閘門會緊急關閉,阻絕水及泥沙入侵。
舊隧道口閘門的運作方式相當特殊,日治時期此處沒有供電,為了解決如何開閉沉重閘門的問題,設計者遂在閘門週邊的山坡上,建築一座水塔,水源來自山後面的野溪,利用山坡水塔與地面的高度落差,帶動隧道口上方的捲揚機轉動,以進行閘門的開閉。此外,水塔產生之動能發電,也提供晚上值班的職員照明使用。然而,作為水源的野溪,近年來因為向源侵蝕的緣故持續崩塌,已難以取水,如今便改從曾文溪抽取水源支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