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陸光一村彭春妹訪談錄:結婚前辛苦的紡紗工作

影音為陸光一村彭春妹口述訪談,2021年8月17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胡朝欽拍攝,地點在新北市五股區陸光新城。陸光一村完工於1965年,眷戶大多由外省軍人與本土女性組成,這些眷村媽媽族群多元,住在村子753號的彭春妹母親是客家人,她與來自江蘇的楊修慶結婚後配給到陸光一村。

談到如何與先生結緣,彭春妹在訪談中表示,她家鄉在新竹新豐,小時候隨父母搬到臺北水源路居住。1957年,16、17歲時她與表姊在中和的紡紗廠上班,工廠兩班制,每一班12小時,工作過於勞累導致睡眠嚴重不足。彭春妹說道:「那時後工作要把棉花放在機器裡,機器在抽紗捲紗,常常沒睡覺身體受不了。」彭春妹回憶,她們家有6個小孩,她排行老么,小學畢業即到工廠打工,在紡紗廠月日夜顛倒的工作,不到3個月就把自己身體搞壞。在過去臺灣傳統「女大當嫁」的觀念,彭春妹快要成年,父親又擔心她的身體狀況,加上親戚嫁給外省軍人的好印象,便興起讓彭春妹嫁到眷村的念頭。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胡朝欽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1/08/17
  • 媒體類型
    影片
  • 參考資料
    胡朝欽訪問、記錄,〈楊修慶先生訪問紀錄〉(未刊稿),2021年8月17日,於新北市五股區陸光國宅楊家。 胡朝欽訪問、記錄,〈彭春妹女士訪問紀錄〉(未刊稿),2021年8月17日,於新北市五股區陸光國宅楊家。 何思瞇,《臺北縣眷村研究調查》,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01。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文史工作小組編,《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眷村篇》,臺北縣: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2010。 粱銘剛,《憲光二村─昨日今時》,桃園:桃園文化局,2018。 李廣均,《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分析》,臺北:遠流,2019。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