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生於臺南市麻豆區,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後取得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和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環控組博士。現任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擔任無數美展及公共藝術等等評審委員,榮獲多項公共藝術競賽首獎等。
林文海的作品,常以泥土、石膏、樹酯(F.R.P)、青銅、木材、石材直塑或是翻鑄。「原質思考」是為創作意念的啟發,因親身經歷西方學院教育,並且有感於解嚴後的四、五年間(1987至1992年前後),大多數的臺灣創作者,在摸索西方的創作形式、技巧,以及吸收大量西方藝術資訊和藝術理論之後,套入在地、本土化的題材之中結合、整理與反省。林文海試圖將此種現狀,歸納於「人類的血液中有共同基因與對原質思考的想望,才會產生原始藝術那麼多的類似性」[1] ,並以此作為1982至1996十餘年間作品探討的主題(如1992年的《泥土哲思》)。
創作形式上,林文海試圖用泥土「堆積」的方法雕塑,重複土塊與土塊、手指與土塊、工具與土塊至間擠壓而成的聯繫與壓印。2004年〈無言的山丘〉,則是產生於一系列在大肚山上的生長出限地製作的作品,像是將在地的精神、靈魂,以紅土堆的凝聚拔地而出。東海美術校友、旅法藝術家尉任之認為:「肌理的處理,便是林文海在面對泥土堆積過程中所尋找的『未知數』,他沒有答案,是創作過程中非控制非預期的偶然發現。」[2] 對林文海而言,此種缺陷與殘缺,便是人性的袒露、人的存在。
[1] 參見 謝東山,《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全集》。
[2] 尉任之,〈閱讀林文海的雕塑〉,《原質思念:林文海雕塑.素描個展》專輯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