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出生於彰化員林,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學系、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1997年返台,任教於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為國內知名當代藝術家。自1991年起迄今,王紫芸已於美國、加拿大、法國以及台灣舉辦多次個展與聯展,此外,她也曾獲文建會「表演暨視覺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創作計劃」補助,前往美國紐約ISCP駐村進行創作(2008)。
王紫芸的創作以繪畫、裝置、複合媒材等多元的形式為主要藝術表達。近年,她多以繪畫結合空間裝置的複合形式呈現。作品透過不斷的削弱物質,形與形彼此相互滲透的無名狀態,產生某種無法清楚辨識的似曾相識。
透過身體的變異,多面向的探討時間的身體記憶,而身體不僅是「自己」的肖像,也是一個族裔的、社會的、時間的肖像。誠如藝評人吳介祥在2020年,王紫芸、裘安普梅爾《23:59中國街48號》的評論文章〈海水浸褪的記憶〉中提及:「王紫芸的作品,像是對於空間的測量,2018年她在弔詭畫廊的作品如〈33公分的風景〉、〈H: 156 cm〉、〈視線終止之處〉,以畫布做為數據,近似平塗的畫布平面應對著這些數據,幾乎不能稱為繪畫的作品,是畫布上的觀念藝術」。其作品的色彩調性,則處於不斷度量輕盈與沉重之間的曖昧關係,尋找創作與情感間適當的距離與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