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臺中地區學院美術_盧明德_進化_啟示系列之二

1950年生於高雄市左營區,1974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80年代負笈日本築波大學藝術研究所研習綜合造型,嗅到臺灣在當代藝術表現中綜合造型與跨媒材創作的可能性,因而發展出一套「複合媒體藝術論」的創作理論架構,成為「綜合造型」引介入臺的重要推力。

1985年剛學成返台,滿腹新穎藝術思潮的盧明德,因而收到當時創系不久的東海美術系系主任蔣勳之邀,應聘東海大學兼任副教授,同時也在臺灣師範大學任教,直至1994年回到高雄生活,並任職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跨域研究所教授,同時也以藝術創作者之姿活躍於藝術圈。

〈進化_啟示系列之二〉,畫面中錯落的現成物與造型符號,是盧明德作品常見的表現形式,如證據、線索般的存在,畫面正中央直列的「ENIGMA(中文譯為「謎,令人費解的事物」)。從1985年到1989年的《大度山系列》與《南台灣系列》,使用樹枝、紙漿、繪畫材料等藝術創作慣用的媒材作為隱喻,成為散播傳遞大度山原始、古樸、充滿神話與的「符號媒體」 (signe-media);以及將供神桌鏤雕、木板、上彩拼版、其他素材轉變成傳遞南台灣鄉土禮俗、在地風格的「環境媒體」(environnement-media),一路延伸到2010年,盧明德透過現成物-工業生產鏈的產物-大放他對於生態演化、自然環境保護、雲端社群、多重文化激蕩等議題有諸多的關注。

「『綜合造型』也就是『複合媒材』創作概念的前身,當時這幾乎是日本最新也相當備受關注的一種創作形式。」,盧明德在意識到臺、日藝術思潮的落差後,不僅致力引介此理論架構刺激台灣的藝術脈絡,以「20世紀媒體藝術的演變」作為碩士論文的題目,更是為了提振和日本藝術理論較勁的氣勢。

他的創作從早期「純綷繪畫性語言的追尋」開始,延伸至「複合媒體藝術論」,以圖像為符號結構的繪畫,結合錄影裝置、立體雕塑、空間裝置、現成物件、身體表演、劇場形式,甚至串聯生態學家、地質學家、科學家等各種協同創作方式,交錯進行跨領域的對話 。

他也試圖背離尖端科技、電子和數位新媒體的所謂「科學媒體」,持「一切是媒體,媒體是一切」的主張,開闊了平面繪畫的定義,也伸展了「媒體」的視野。「我相信藝術和知識是屬於全人類的,創作者要開闊自己的視野,接收各種多樣化的訊息;然而在創作時,還是終究要回到個人,忠於自己。」 這便是他在藝術生態中意會的真諦,並且成為鼓勵後進的最高原則。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思賢
  • 創作者
    盧明德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1/06/03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