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為2017年所攝,霧峰花東新村社區內住屋與屋前木雕一景。相關文字內容參見《溫度》第47期。
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市府原民會向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商借草湖溪堤防旁土地,供暫居在臺中市的弱勢原住民族人自力造屋,逐漸形成聚落;由於居民多為來自臺東和花蓮的阿美族,故名「花東新村」。
由於族人遲遲無法合法承租土地,也因房屋狀況與周邊環境皆不佳,市政府各單位分從都市計畫、相關法令、預算到位等方面著手,終於2017年通過原地重建規劃,預計興建費用約3.38億元,除土地取得和公共設施由政府負責,房屋設計和經費將由慈濟全額負擔,預計興建時間為2年。
這些居民在七、八○年代就已來到台中工作,大多分布在大里與霧峰。這些阿美族原住民離開部落來到都會區打拼,因為在早期待在原鄉務農,工作機會較少,都會區擁有更多謀生機會。從花蓮與台東來的這些居民,來到台中接觸建築業,一晃眼十幾年過去了,孩子也出生了,便在此地落地生根。
這裡就像原鄉部落的縮影,這些原住民仍保有豐年祭、手工藝、雕刻、母語的傳承,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更迭,失去了祖先所流傳下來的文化。
本資料庫收錄《溫度》刊物相關圖像,皆是在地青年創作者自日常生活中取材的結晶。作品不僅為臺中地方文史與景物風貌留下歷史見證,更能體現臺中人共耕地方議題的活躍與臺中學的豐沛茁壯。







